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失而复得的清东陵首饰

2019-04-03 03:17: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故宫博物院藏金累丝镶珠宝凤钿

  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访问意大利,其间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意方将查获的非法流失七百九十六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中方。一时间流失海外中国文物问题,又引发社会关注。

  去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举办“众志成城 守护文明──全国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其中一组来自河北遵化清东陵被盗系列案追缴文物。这组文物皆为女子首饰,首饰主人为清代康熙帝温僖贵妃。首饰样式承前启后,在清宫首饰中有一定代表性,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结合这组文物,谈谈清代后妃首饰具有的几个特点。

  朱亚光 文、图

  姊妹后妃 皇子生母

  康熙帝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出身满洲镶黄旗,为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之妹,皇十子胤䄉生母。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册封为贵妃,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卒,谥曰温僖贵妃,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入葬清东陵景陵妃园寝。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温僖贵妃墓被盗,在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督导下此案迅速告破,追回全部共十二件被盗文物,此次展出的文物共有十一件,其中包括:金累丝凤钿一顶,鎏金龙首簪、金耳挖簪、金锤头簪各一对,金累丝龙衔珠耳环一隻,金累丝花卉纹领约一件,素金手镯一对。

  满人首饰 钿子扁方

  清代旗人女子的钿子、扁方、指甲套与男子扳指等饰物,均为满族特有首饰类型,富於民族特色。其中,钿子产生於清中期,在清代早期并无此物。满族入关前,即使贵族妇女打扮也较为樸素,流行将髮髻盘於头顶。随时间推移,满洲妇女对装扮越发在意,开始在盘髻上包裹青绫绉纱编织的包头,再於包头上簪花,而钿子就是在“包头簪花”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形成的,并流行於清代中后期。钿子外观类似硬壳帽子,看起来前高后低、状如覆箕,其基本结构可分为骨架、内胎、钿花三部分,视钿上装饰钿花造型和数量不同又可细分为凤钿、满钿和半钿。

  温僖贵妃墓出土的凤钿以黑色绉纱为胎,顶部宽底部窄,正面装饰金累丝凤鸟五隻,每隻凤在头顶、翅膀和尾羽处皆镶嵌东珠。钿顶装饰金累丝如意云头、金累丝凤穿牡丹钿花各一对,后方饰凤鸟一隻,凤的形象与正面五隻凤鸟相同。仔细观察可见钿花一些部分尚存零星翠羽,说明此凤钿原本施有点翠,或受墓葬环境因素影响,大部分翠色已失。在凤钿製作过程中,主要运用金累丝、东珠镶嵌等工艺,因製作年代相对较早,此凤钿造型尚属从清初包头向钿子发展中的过渡形态,故与清宫旧藏乾隆朝已降,前有垂旒、镶宝叠翠凤钿相比仍有较大区别。

典章之饰 等级分明

  清宫后妃作为命妇,自然少不了配合服制章典而作的制式首饰。这些礼制首饰用於搭配朝冠朝服参加庆典等重要场合,种类主要包括金约、耳饰、领约、彩帨及朝珠。其中,《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六十一对耳饰的记载为: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皇贵妃“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二”;妃“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二”;嫔“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二”。又有《钦定大清会典图》对领约描述制度如下:“皇后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縧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皇贵妃领约,饰东珠七,垂縧末缀珊瑚各二。贵妃、妃、嫔縧用金黄色,余皆同。”从上述两例皆可见清代礼制首饰使用等级分明,上下有别,规定较为严格。

  温僖贵妃墓出土的耳饰与领约,形制上均与“大清会典”之描述相符合,应为礼制首饰。其中,耳环金质,龙衔珠造型。龙身部分採用錾金、累丝等工艺完成,尾部焊接金鈎,龙口下方以金丝连缀东珠两颗,饰物虽小做工却极为精緻,佩戴时遵循满洲女子“一耳三钳”之制。领约金质,开合式、圆环形,分为三节。正中一节中心处镶嵌宝珠一颗,左右两侧依次包镶嵌件各三,嵌件间以金镶宝珠相隔,宝珠共六颗,目前嵌件宝珠均已失。领约侧面镂金作球路纹,背面錾牡丹、菊花等花卉纹及几何纹。左右两节錾龙鳞纹为地,两端饰累丝对凤。开口处作瓜头形,繫金黄色縧带,中贯青玉龙纹结珠,下坠青玉花卉形坠脚。整件器物以錾刻、累丝、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组合完成,风格华丽、富於装饰性。按照主人身份推测,领约中失去的宝珠嵌件或为东珠及珊瑚。

  礼制首饰以外,清代后妃大部分首饰用於日常佩戴。当代所见清宫旧藏首饰中绝大多数为清代中晚期製作,种类除钿子、扁方、头花、手串等满族特色首饰之外,不难发现草虫花卉为题材的象生簪、龙凤为簪首的气通、龙戏珠造型手镯、葫芦形耳环等饰物。

宫廷民间 满汉融合

  这些首饰造型承袭明代甚至宋元时期汉族首饰,但用料及製作工艺更为丰富,与满清皇族地位审美更为符合,体现了满汉文化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在清晚期表现尤为明显。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同、光之际,广东商家採办翡翠来京者,有著名二石:一名三万三,盖以价值而言。一名一口锅,盖以形式而言。皆纯绿无瑕之品。凡宫内所需饰品,多出於三万三,故其名震於时。”可见清中晚期,仅依靠宫廷造办处製作首饰已不能完全满足宫内需求,清宫开始在民定製首饰,这种情况令满族与汉族、宫廷与民间首饰之间界限愈发模糊,风格逐渐趋同。

  至於明代汉族传统首饰至清代在样式上的具体变化可以“耳挖簪”为例。这种簪明代应用极广,无论贵庶、不分男女皆以之绾髮。其造型简练,仅在簪首作耳挖形,后部直接连接簪脚,簪首耳挖在具装饰效果同时兼具实用性。到清代,受剃髮易服令影响,男子已不再绾髮,但耳挖簪形制未受影响被保留下来,成为南北、满汉两族女子通用首饰,继续流行。与明代相比,清代耳挖簪首的实用功能大大弱化,转而追求材质与造型题材的丰富性。簪子的用料与工艺採用多元化组合,将耳挖与玉石珠翠製成的仙人或祥瑞神兽并用簪头,使簪呈现繁複艳丽外观同时兼具吉祥寓意。如清宫旧藏“银镀金累丝龙形嵌珠簪”,簪首为镀金耳挖,后连金累丝龙戏珠,龙角部分以珊瑚枝製作,龙鬚龙爪均作点翠,龙身各处装饰大小假珠,整簪造型华美,工艺複杂,富於动感,借龙之形象体现宫廷气派威仪。除簪首变化外,清耳挖簪簪脚出现两脚或三脚造型,且簪身长度较前代有所增加,并因此得名“一丈青”。关於“一丈青”,《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道:晴雯得知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鬚后“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温僖贵妃墓出土耳挖簪製作时代尚早,外形承袭明代,仅在簪首部分作耳挖,后面直接与长簪脚相连。与大部分后期清宫首饰相比较造型更为质樸。同墓出土风格相类者还有鎏金龙首簪与素金手镯两种。

  材质工艺 不计工本

  历代宫廷首饰皆强调用料之珍、做工之巧,以此彰显首饰主人非同寻常的身份,到清一代也不例外。清代后妃首饰用料範围极广,除明代常见的金银玉石、红蓝宝石及松石外,新增加了翡翠、东珠、珊瑚、碧玺、蜜蜡甚至钻石等品种;加工工艺上,除传统镂金、鎏金、累丝、錾刻、镶嵌、点翠等手法外,清中叶又引入了西方宝石攒作工艺,以这些新工艺製作出的花卉虫草等题材首饰,在珠光宝气之余又添一分莹润生动之美。温僖贵妃生活时代尚在“康乾盛世”早期,其首饰採用黄金或银鎏金为主料,辅以东珠宝石,製作工艺则将镂金、錾刻、累丝、点翠等手法相结合。这批首饰虽不及后代宫廷首饰奢华,却也製作精良大气华美,尽显皇家气派。

  以黄金製作首饰最早见於商,到周时亦有发现,但因开採提炼技术限制,以贵金属製作首饰在当时尚不普遍。到西汉时,首饰材质还仍然是以玉石类和铜为主。东汉至魏晋时期,金银首饰已有较多出土。及隋唐,金银首饰开始佔据一席之地,并随金银工艺发展,出现一批製作精良的錾花、镶宝首饰。经宋元发展,到明清两代金银首饰的製作量和製作工艺均到达顶峰。清宫后妃首饰作为清代金银首饰中的珍品,往往将金银与东珠宝珠镶嵌和大面积点翠并用,令金银首饰更加富丽华美、呈现更丰富的视觉层次。

  稀世珍宝 皇家独有

  东珠又名北珠,产自东北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满洲流源考.物产.东珠》记载:“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秩,昭宝贵焉。”满族人崛起於东北地区,对东珠具有深厚感情,在其心目中东珠是最高等级的装饰品,只允许皇家使用,禁止流入民间,因而清代冠服制度将东珠列为重要品轶标準“非奉旨不准许人取”。但不论是东珠还是其他地区出产的天然珍珠,产量上都极有限,价格也相当不菲,纵使皇家拥有特权对其垄断,也难以支持清宫对珍珠庞大的使用量。由此《清稗类钞.工艺类》中记载:“以鲤鱼鳞浸渍研碎,和以鱼胶,成糊质物,以玻璃之小珠加适宜之温度调和之,而包其外,状如真珠”的假珠应运而生,在清中后期宫廷首饰中大量使用。目前已知最早明确记录使用假珠作为嵌物的清宫首饰为乾隆五十年由敬事房呈上的一块镀金葫芦蝙蝠簪,蝙蝠簪所附黄条记载:“览银镀金葫芦蝠簪一块,镶红宝石三块,蓝宝石一块,假珠四颗,无挺,共重三钱五分。”

  除东珠外,大面积应用点翠也是清代后妃首饰主要特色。早在宋元时期便有对“结珠铺翠”工艺的明确记录,到明代这项工艺与金银首饰製作结合,逐渐形成“点翠”。北京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凤冠便是明代点翠的实例,但这种工艺在明代并不普及,留存至今的点翠实物多为清宫旧藏后妃首饰。点翠工艺非常複杂,前期需将金银片按设计好的图案製成底托,之后以金丝给底托镶边,接着在金银底托中间部分涂上胶水,再将修整后的翠鸟羽毛巧妙黏贴於底托之上,使首饰呈现金翠相应的视觉效果。在当代,因翠鸟属於保护动物,点翠工艺本身又很耗时耗力,点翠首饰製作已很鲜见。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