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刊登胡政之巴黎和会发回通讯的《大公报》\资料图片
一九一六年,英敛之出让《大公报》,王郅隆接手后聘请胡政之为经理兼总编辑。这是一代报业宗师胡政之与《大公报》结缘之肇始。
早年留学於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胡政之,称得上新闻事业的全才。作为报人,胡政之有着“在旧中国新闻界并世无两”的经历。一九一九年,他身为採访巴黎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开创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风气之先;一九四五年四月,又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出席在美国三藩市举行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而作为报业管理奇才,他以一系列别具风格的办报理念,带领新记《大公报》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峰。
谈及为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的初衷,胡政之曾说道,“一张报纸是一个千秋万世的事业。我们要时时牢记着‘操心危,虑患深’两句话,谨言慎行,敬业尽职。”在他带领下,《大公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毁报纾难,拒受日本的箝制,没有在他们的统治下出过一天报。对此,胡政之表示,“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不惜牺牲营业,抛弃财产,擎起一枝秃笔,天南地北,播迁流离的巡迴办报,和日寇撕拚。”“我们要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
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最重要贡献,是不遗余力地延揽、提携、培养了范长江、徐铸成、萧乾、朱启平、金庸等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为中国新闻事业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
1949年4月14日,胡政之因病逝世於上海。在其六十年人生岁月中,为《大公报》服务长达27年。新闻史家评价他与《大公报》“渊源最深、贡献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