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大公报传递学生爱国呼声

2019-05-02 03:18: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公报》1919年5月10日为“五四运动”报道配发新闻漫画《合群爱国 誓死力争》\资料图片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对此,《大公报》及时给予翔实报道。5月5日,《大公报》刊发《北京学界之大举动》一文,配有四个小标题─“昨日之遊行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报道佔据了约四分之一版面。当中写到“……青岛问题至近日形势大变,我国朝野均奋起力争,而北京学界尤为激愤,乃於昨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遊街大会,以为国民对於外交表示誓争到底……沿途秩序井然,观者塞道,无不为之感动。”文后还附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6日之相关报道更加详尽、客观,还表达了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大概对於学界力争外交问题无不同情,而对於激烈举动后之办法,多期望政府迅谋适当办法,勿使风潮再行扩大”。7日的报道则着重为学生运动的正当性辩护:“此举实迫於爱国热诚而发,其殴打伤人亦属公愤所激,非因私恨而起。”

  《大公报》还沿用之前做法,为“五四运动”报道配发了多幅意味深长的新闻漫画。如10日的《合群爱国 誓死力争》,形象地表现了学生团结起来为中国领土权益而抗争的场景;13日的《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描绘了“五四运动”引起的学界政界震动的时局。

  与此同时,《大公报》还佐以评论,予以舆论支持。5月16日发表的社论《论外交失败之因》,就强烈抨击了北洋政府的懦弱无能,造成外交上一败而不可收拾。

  可以说,《大公报》见证并记录了“五四运动”这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引爆这场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的舆论推手。如今回首重读旧报,我们彷彿还能听见一百年前那些激情澎湃的呼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