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首届湾区媒体峰会|年增百万人口 湾区释人才“引力”

2019-05-16 03:18:47大公报 作者:卢静怡 王彪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持续迸发,加上广东省对人才政策的支持,成为不少海归精英回国首选地。图为大湾区城市的人才招聘会 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长规模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港、澳常住人口亦保持正增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释放巨大的人才吸引力。“想起自己初来大湾区创业的时候,公司员工只有5人,现在已发展到过百人。”在江门创业接近7年的港青何世杰,对大湾区人才聚集印象深刻。留美归来的博士袁玉宇表示,大湾区成为不少人才回国的首选。“特别近年广东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这是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地方。”\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 特约通讯员 王彪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带来人才新“引力”,吸引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2008年底,留美归来的博士袁玉宇带领团队回家乡广州创立迈普医学,现已成功利用生物3D打印等领先技术,产品成功进军全球高端市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他说,大湾区成为不少人才回国的首选。“特别近年广东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这是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地方。”

“现在连当年在美国的老师都对到内地创业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袁玉宇笑言。数据显示,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中,来自广东的占一半以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富矿”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上半年,广东留学回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近6万,创办企业3000多家。

学者吁“引育并重”创红利

除了大批海外人才回流湾区创业就业外,内地高校毕业生也源源不断到大湾区发展。2015年开始,内地流动人口规模从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但广东的人口流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处于高位持续增长。近日举行的广东全省就业创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透露,据往年情况,预计今年除省内约57.6万高校毕业生和10多万技术院校毕业生,还将吸引省外约2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广东就业创业,其中大部分将流入珠三角。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将“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的优势,“引育并重”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的关键。

为此,李善民建议,在“引”的层面,可建立大湾区人才特区,重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高精尖人才,优化全国博士和博士后青年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在“育”的层面,尽快在大湾区形成高等学校集群,培育本土人才。

港高校鼓励学生闯湾区

如今,粤港澳三地高校合作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佛山理工大学等在内,珠三角或将新增超过10所高校。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科技转移及产业化)助理院长林国然对大公报表示,对于香港的理工科和工程系人才来说,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是大势所趋。“理大鼓励学生带着科创项目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寻找机遇,通过大湾区来拓展内地市场。”

随着粤港澳三地合作程度深入,大湾区诞生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企业。在深圳孵化出大疆、在东莞创立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几乎每天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帮助聚集在大湾区的年轻团队创业。李泽湘说:“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好的条件,让创业者瞄准的目标不仅是成立一家企业,而是打造一家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居于重要地位的企业。”

往来便捷 港青启“湾区生活”

图:港科大研究项目负责人在大湾区推广其建筑智能数据平台 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在医院,患者不需要排长队伍取药;在家里,手机小程序提醒吃药;服药时,只要打开对应服用时间的药盒……”在江门,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博士冯威棠正在介绍“无人药房+共享药盒”智能医疗产品。其创立的江门市云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是首家在珠西创谷落地的港澳青年创业企业。

在珠江口东岸,香港青年邓文俊创立的“创龙科技”已经在东莞松山湖落地。最近,他来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正式开启他的“大湾区生活”。如今,随着粤港澳三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愈加频繁,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正在步入新阶段。

个税优惠补贴高端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更多人才聚集的同时,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更加便捷、顺畅。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将按照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除了国家层面的税收政策支撑,广东还通过优环境、搭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空间和机遇。比如在珠海,“珠港澳创业青年公寓计划”首期提供公寓近三百套,将优先配租给符合条件的珠港澳青年创业人才,并给予租金优惠。青年租户可线上完成找房、看房、签约,并线上缴纳房租、物业家政费用、进行转租续租等。

《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

香港霍英东基金会有关负责人田琨笑言:“来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发展,享受补贴还有个税优惠。这对港澳高端人才会很有吸引力,不会因为工作生活地点不同而产生明显的税负变化。”

专家:建创业小镇 造人才洼地

“现在珠三角很多地方都设立了港澳青年创业平台,吸引两地青年创业创新。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环境很不错,不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策,支持力度都很大。”暨南大学教授谭天表示,除了对短期可见的商业创新支持之外,政府对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出效益的技术研发也应重视,特别是要大力支持见效不快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性、专业性研究。

谭天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探索创新吸引人才聚集的方式。在国外,很多高新科技人才并不是聚集在市中心。建议可以在周边区域打造一些创业小镇作为人才洼地,从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也可以优化大湾区城市群的功能布局。同时,可以推动政府、企业、媒体等各领域的人才相互流动。

此外,谭天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传媒人才尤为关注。“目前,大湾区的新媒体人才比较匮乏,腾讯、华为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应当提供更多专业人才。”他建议,从制度上,吸引和挖掘更多互联网、新媒体人才,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传媒业具有与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报告指港澳人才青睐深穗

图:来自内地顶尖高校的人才团队在佛山创业基地展示科研成果 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个选择多元的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才流动情况,也成为粤港澳三地的关注热点。智联招聘上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香港、澳门的人才在湾区内部流动中,除本地外也更青睐深圳和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两大核心城市,担当着人才流动中心的角色,从外界流入湾区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广州,两者占到7成以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三地人才协作项目、平台早已不局限于广州和深圳。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博士冯威棠到大湾区城市江门创业。其所在的珠西创谷作为省内首批4家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吸引港澳青年创业企业占比高达四成。同时,2019年开年后,中山市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对接了4个来自港澳地区新的创业项目。截至2月底,该基地已累计引进22个港澳青年创业团队入驻孵化。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还在不断加速。报告显示,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情况看,广东9市人才市内流动率均高于跨城市流动率,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惠州等地流向本市的人才数量占流向整个湾区比例均超50%。流入港、澳的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居前两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