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小麦之路”, 美食“丝路”

2019-06-16 08:34: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晋代杜预创製的“水磨”复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内地北方已进入麦收季节(图1)。小麦起源於西亚新月地带,即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及土耳其东南部,距今一万零五百至九千五百年之间。因为起码在距今四千五百至四千年之间,小麦已传入我国,所以我国现存古典文献,自始就有大量有关麦子的记载。例如三千年前《诗经.国风.鄘风.桑中》,就有“爰采麦矣,沫之北矣。”鄘地在中原腹地今河南新乡,小伙子到沫乡之北採摘麦穗,乘机与正在採桑养蚕的漂亮姑娘约会,“期我乎桑中”。后来就把男女幽会,称为“桑中之约”。比《诗经》更早,三千三百多年前殷商甲骨文裏,已经有“麦”字(图2、图3)。麦长期以来是北方旱作农业主体作物,与南方稻作农业双峰并峙,“南稻北麦”,养育世世代代中国人。同样通过丝路,原产我国的水稻逐渐向西南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如今大米成为人类最主要、最高级的主食,我们中华民族功莫大焉!\姜舜源 文、图

  生民之本 西麦东进

  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人一向当成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最古老的中华典籍《尚书.洪范》列“八政”,一“食”、二“货”,吃饭、穿衣是最大的政治,为“生民之本”(《汉书.食货志》)。此后历代史书都有《食货志》。与中华先民发明种植稻、黍(黏米,黄粱)、稷(粟,小米)、菽(豆类),成为中华文明之基一样,栽培小麦出现并传播,逐步成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主体农作物,包括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均以种植小麦为主粮。

  但是小麦在距今七千年前后,东传至中亚地区后就一度停滞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东亚地区包括我国。这主要是因为小麦原生地西亚,与东亚气候特点不同。西亚地区为地中海气候,主要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小麦冬眠“春化期”的冬季阴冷湿润,生长期的春季春雨绵绵,收穫期的夏季炎热乾燥,非常适合小麦生长。而包括中国北方在内的东亚,为温带季风气候,季节特点正好相反。小麦冬眠期乾冷少水;春季成长期拔节、灌浆时,“春雨贵如油”;夏季收穫时高温多雨。可以说不大适合小麦种植。

  但人类要生存、文明要发展,人们通过灌溉等努力,改变本不适合小麦生长的自然环境,同时推动作物进化。小麦后来由西北继续东进,在四千多年前进入到中华文明核心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又经过大约两千年,逐步与北方本土农作物──粟(小米)、黍(黏米,黄粱)两种小米并驾齐驱。

  在上个世纪发现小麦遗存的古文化遗址,影响较大、争论较多的,是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为距今五千年前后。多年来,内地出土有距今三千年以前早期小麦遗存的遗址,达三十多处,已知小麦在黄河流域出现的确切时间,为距今四千年前“龙山文化”。继殷商甲骨文、周代《诗经》记载小麦之后,春秋管仲(约公元前七二三至公元前六四五年),对小麦等农作物科学种田进行论述。《管子.地员》称:管仲辅佐齐王治理天下,要求农民翻耕农田,并根据土壤条件栽培作物,其中“斥埴(鹹质黏土),宜大菽(大豆)与麦”;“黑埴(黑土地),宜稻、麦”。

  引进外来 因地制宜

  在引种小麦进入中原和我国广大地区过程中,因地制宜转化吸收,让外来作物在自己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不忘本来而又善於吸收外来的优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曾造访陕西西安以西八十公里,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武功地区,那裏是周人始祖后稷故里,《诗经.小雅.生民之什》“有邰”之地。大约四千年前,后稷在这裏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并获得丰收,尧、舜都命他担任农官,教民耕种。史料反映他善长种稷(粟,小米)并开始种麦。这与黄河流域出土四千年前碳化麦粒相脗合。他还培育了黑黍、双粒黍、红小米、白小米等各种高产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武功一带位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区与华北半乾旱地区交接处,因而在这裏培育的品种既适宜西北地区,也适宜华北地区。当地为“渭(水)南(秦)岭北”,秦岭有多条南北纵向的沟壑沟通陕、甘两地,也将甘肃等周边地区的农业病虫害传入秦川,因此在此地研製培育的作物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性能。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西北大旱,于右任、杨虎城等在此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新中国进一步建成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十所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北方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北方小麦大规模更换品种六次,有四次是此地培育的,包括“碧玛一号”、“丰产三号”、“矮丰三号”、“西农八八一”。

  笔者不赞同汉代之后,小麦取代粟、黍的观点。因为粟、黍耐旱,虽然它们的亩产量大大低於小麦,但长期以来是中原、西北地方主要农作物。唐代孟浩然诗《过故人莊》,描写夏秋之间穀物成熟了,农民朋友邀他一起吃饭庆祝丰收:“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九七一年在河南唐代东都洛阳国家粮仓之一“含嘉仓”遗址,出土第一百六十窖存,就是大量已经碳化的穀物,而不是麦子(图4)。带壳的穀子可以储存六年不变质,生产和储藏穀物而不是小麦,也具有战略意义。至今小米、黍子也是山西、陕西名优地方特产。

  锦衣玉食 五穀丰登

  小麦引入中国后很多年,可能因生长条件所限,好像种植不太普及,产出也不太多,小麦食品在周代还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秦代吕不韦《吕氏春秋》称孟春时节,天子居青阳宫,“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可见麦麵食品非同平常。   汉代一方面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一方面政府採取措施,鼓励种植比粟、黍产量高的麦子,麦子在人们食物中的佔比开始大幅提高。国博根据汉代壁画复原了当时小麦播种机械“耧”(图5)。

  麦子加工成食物原料与水稻、粟、黍不同。稻穀需要脱壳,使用的工具是舂、碾;麦子脱粒后需要磨成麵,需要使用磨。到西汉中期,加工小麦麵粉的转磨出现,促进了小麦食用;西汉晚期至东汉,转磨形制及筛粉工具继续发展,提升了麵粉磨製的品质。麵粉未经发酵是“生麵”,不易消化,麵粉发酵再施加麵碱综合调製,才有利於食用后肠胃消化吸收。此时麵食发酵技术终於成熟。   中国人的食谱,由早期渔猎水陆动物加植物果实,到先秦时期以“百穀”为主食、菜肉为副食,至此主食进一步集中为“五穀”,其中又以米、麵为基本主食。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出河南洛阳金谷园出土西汉陶仓,模拟主人生前家藏麻、粟、稷、麦、豆、稻各万石,“大麦万石”(图6)。“五穀丰登”成为人们的期盼。

  稻穀、麦麵加工工具等历史文物、文献,正好反映这种演进。《汉书.陈万年传》出现“奢侈玉食”,唐人颜师古解释是“美食如玉”。大米、白麵,加上一向发达的丝绸,到南北朝《魏书.常景传》就出现了“锦衣玉食”一词。国博展出根据文献复原的晋代杜预创製的“水磨”(图7),利用水力带动石磨磨麵。   一九五五年山西太原圹坡北齐(五五○至五七七年)墓葬出土有陶磨(图8),象征实际生活中磨麵用的石磨,说明这时麦麵加工习以为常。到唐代,麦麵、稻穀加工齐头并进,人们生活中五穀杂粮兼收并蓄,说明当时讲究饮食搭配,而不是“独沽一味”。一九五四年山西长治唐代王琛墓出土陶磨、陶碾、陶碓、陶井口一套,分别用於磨麵、碾穀米脱壳、捣米成食料及打水。唐杜甫诗《客至》说,因为躲避安史之乱住在成都郊区,招待客人“盘餐市远无兼味”,吃的讲究不了那麼多了。

  “贪食为餮” 罕有“盛宴”

  与今人推崇“盛宴”大不相同,古代文人士大夫一般对钱财、吃的着墨不多。《左传.文公十八年》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饕餮,就是今天所称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铸在餐具、酒具上面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孔夫子敬重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一瓢凉水、一块冷饭,就是颜回先生的一顿饭。至於这“一箪食”究竟是什麼不清楚。像宋代院画《文会图》等文人雅聚盛大场面,却是满席茶具,基本看不到吃的(图9)。

  从东汉刘熙《释名》看,汉代把麵食统称为“饼”。“饼,併也,溲麵使合併也。”溲麵就是用水调麵,有蒸饼、汤饼、蠍饼、髓饼、金饼、索饼等,大体上分蒸汽蒸熟和沸水煮熟两类。《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三国时期美男子何晏(?至二四九年,字平叔)脸特别白,魏明帝曹睿怀疑他是搽粉化妆的,就挑了个三伏天,请他吃热汤饼也就是今天的热汤麵,好让他满头大汗冲下脸上白粉。他吃下热汤麵,果然大汗淋漓,拿出红汗巾擦汗,可是越擦越白。看来何晏是真白,出汗后反而红裏透白。

  一九七二年,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一套饺子、点心套餐及三彩盘碗餐具(图10)。馄饨、饺子在汉代已出现,起初二者好像区别不大。南朝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者。”清人笔记《笑笑录》说,宋高宗时御厨煮馄饨不熟,皇帝令下执法机构大理寺论罪。这时优人扮两士人相遇,互问年龄。一人说是甲子生,一人说是丙子生。优人评判说:此二人都该下大理寺。看演出的高宗问这是何故,优人说:“饺子(甲子)、饼子(丙子)都是生的,与煮馄饨不熟者同罪!”高宗大笑,赦免御厨欺君之罪。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