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牡丹、梅花之争,谁能堪当国花大任?

2019-07-30 16:07:10大公网 作者:姚依蕾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通过官网发文,邀请公众就是否赞同“推荐牡丹为我国国花”进行网络投票。7月23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通报,牡丹以79.71%的得票率毫无悬念地胜出。花协表示,将把调查的结果,作为向相关部门提出国花建议方案的参考。

此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惊呼“原来国花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从小就认为我们的国花就是牡丹了”。还有网友认为比之牡丹,梅花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谁能堪当国花大任?就让通古博今的“识花君”为您一一梳理。

国花:一国的表征

国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传说油橄榄树是世界上最早被定为国花的一种植物。而现代意义上的国花概念也是一个舶来品,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广为流传和使用的花卉中,选出国花。

我国1915年版的《词源》首次阐释“国花”的概念,“一国特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国性者,如英之玫瑰,法之百合,日本之樱,皆是”。

1989年版《辞海》这样解释,“有的国家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卉作为他们国家的表征,这种花称为国花”。

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国花(国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类:

1.各国原产的传统名花(古巴的姜花);

2.由外国传入,但经该国栽培、育种、繁殖、推广多年,成效显著,远近闻名(荷兰的郁金香);

3.用该国的野生和栽培植物,作为国花(德国的矢车菊);

4.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植物(俄罗斯的向日葵)。

陈冠群等学者在2012年针对国花、市花设立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

(来自《国花、市花设立现状调查与分析》)

不同于国花,我国的市花的评选活动开展得更早,也更容易评选出来。

据陈冠群等研究,截止2012年,我国438个大中型城市中,已有167个城市评选出了自己的市花。

(来自《国花、市花设立现状调查与分析》)

其中,月季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而牡丹淡出高位圈,获得第十二名。

各领风骚数百年

咏花、种花、画花甚至食花,都是各个时期的风流雅事。

中国的花木文化在《诗经》里面就可以见到了,我们的先民已经开始关注到花木的生长习性,以及让花具有人的情感意志。

殷商至秦汉时期,主流的是兰花文化,屈原是兰花的狂热粉丝。兰的高洁意象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兰当为王者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菊花受到时人的竞相追捧,广为人知的就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的淡雅质朴品质,为人倾倒,为人仿效。

隋唐时期,是牡丹的时代。“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正是描写的牡丹,“国色天香”就是这样而来。好一朵人间富贵花,牡丹与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形成关联记忆,“牡丹真国色”成为盛唐的记忆。

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梅花。宋代文人咏梅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梅的气节是他们最为推重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及“梅妻鹤子”等等,都是梅花的重要典故。

明清时期,竹文化终于有了一席之地。“竹林七贤”早已有之,但是竹文化这时才成熟起来。“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郑板桥的竹子画至今为人所欣赏。坚韧的竹,成为精神的寄托。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国花的概念也重要起来。

清政府在1903年正式颁布牡丹为国花,1929年民国南京政府又提出,把梅花作为国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花评议中,牡丹与梅花也彼此是国花争霸的头号劲敌。

外媒对于中国的国花也是处在一片混沌的状态。温跃戈等学者统计,在美国的《National flower or floral emblem》上提到中国的国花为梅花,日本《世界の国花》《世界の国旗国歌》、Anna-Louise ALLEN 和John HOLT的《Exploring North-East Asia: China,Japan,Korea》等都提到中国的国花为牡丹和梅花。一些国际相关的网站上,中国的国花有的写的是牡丹,有的写的是牡丹和梅花。

牡丹vs梅花

牡丹与梅花一直难解难分,这还要从唐宋时期说起。

牡丹是,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延州大致是延安,青州在山东,越州在浙江。

唐代社会经济大发展,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普遍种植,牡丹种植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古时,牡丹主要分布在北方,虽然南方也有分布,但是也仅仅钱塘、成都等少数地方有种植。白居易《看浑家牡丹戏赠李二十》:“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李咸用《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牡丹为性疏南国”;《牡丹》:“少见南人识,识来嗟复惊”。尽管后来宋室南渡,牡丹种植技艺向南迁移,但是牡丹之于南方,到底不如在北方自在。

《中国牡丹分布概况》里介绍到,我国的牡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种群:一是,以甘肃紫斑牡丹为代表的耐寒性牡丹;二是,以安徽铜陵牡丹为代表的抗热性牡丹;三是,以河南洛阳牡丹和山东曹州牡丹为代表的中原牡丹。

其中,中原牡丹是我国牡丹的主体部分,是我国牡丹的主要栽培中心。主要是因为中国历代王朝占据中原的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还有中原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合牡丹生长。

而说到梅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偏好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所以在南方生长更为适宜。在商周、秦汉等早期,黄河流域还比较温暖湿润,所以在《诗经》、汉魏乐府中还可以见到梅花的描写,但是随着后来气候的变迁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梅花渐渐成为南国之树了。

欧阳修在《和对雪忆梅花》中写道,“惜哉北地无此树,霰雪漫漫平沙川”;徐积的《和范君锡观梅二首》里,“北人殊未识,南国见何频”。

据有关统计,我国目前的适栽范围介于自然分布区和历史分布区之间,西起西藏经四川至甘肃兰州,陕西宝鸡、西安,河南洛阳,最后到山东烟台;但是,赏梅最集中的还是在长江流域地区,江苏省兴建梅园数量居全国首位,浙江等地紧随其后。

所以牡丹和梅花的南北之争还是有所依据的。

富贵和高洁

花木本无标签,牡丹的富贵、梅花的高洁形象是如何深入人心呢?

牡丹在于它的外形条件优越,花朵面径达10-30厘米,色彩缤纷,可以种植在温带、寒热和亚热带地区的品种多达300多个,给予人极致的感官享受。牡丹虽然也有素色,但是紫艳与红英等大红大紫的颜色最负盛名,与浑厚雄壮的盛唐气象互相映衬,因此被看成是大国气象、繁荣昌盛的象征。

梅花,视觉效果上并不出色,花小色淡,但是它在于凌寒独自开的姿态,将它的品格提升到德行的层级上,与幽兰、傲菊、直竹、刚松之列齐名,被赋予超脱于流俗、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国花的进程ing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花问题一直没能确定下来,不少个人及组织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尝试。

陈俊愉在1982年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又提出以梅花、牡丹为中国的双国花,于2005年2-7月签名同意的两院院士已有62人,到2011年共有103位院士签名。从梅花到双国花,陈俊愉给出的解答是,改变主意的动机很简单,让祖国大部分地区的多数人能看到至少一种国花在当地自然开放。

198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市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举办,收到近15万张选票,聘请了百余位专家组成评委会。电脑计票结果依次为梅花、牡丹、菊花等。

1995年,中国花卉协会主持,专家小组提出两个方案,第一方案一国两花,第二方案一国四花。最后公布的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和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名花),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未获批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许多学者认为现今社会和谐、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确定国花的时机已经成熟。

今年2月,中国花卉协会专门成立了国花评审小组,6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花卉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由32名专家组成的国花评审专家研讨会。经组织专家讨论研究,认为应确定“一个国花”。

此次调查说明以牡丹为国花是许多人心中的首选,真正让这场贯穿时空的国花之争尘埃落定,还需要等待从国家层面上正式确定下来。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