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高秀春:农民日子更红火 “传家宝”证富起来

2019-08-08 04:25: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高秀春和她陪嫁的梳妆盒\大公报记者丁春丽摄

  大红漆面梳妆盒依然光亮鲜艳,但“种田为革命”五个金色大字已展现时代印记。1968年高秀春结婚,这个梳妆盒是父母送她的嫁妆。生於1949年的高秀春,是山东德州武城县高莊村一位农民,也是扎根当地48年的“赤脚医生”。她家受惠於农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过得愈加富足,更於1983年购入全村首台彩电。2015年,高秀春离开生活了66年的村子,来到济南照顾孙女。而梳妆盒,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家省吃俭用存钱买入的缝纫机、大衣橱、陪嫁的木箱子、茶壶、鸡蛋罐、油罐……这些见证时代变迁、承载家庭记忆的老物件们,也随她一起来到济南。\大公报记者丁春丽

  1965年10月,作为村裏少有的初中毕业生,高秀春被选入武城县旧城卫校接受专业学习,她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第一批接受专业学习的“赤脚医生”。3年后,她学成回村给乡亲们做医疗服务,一做就是48年。

  新中国首批专业“赤脚医生”

  在高秀春济南家中的客厅裏,一台“上海”牌缝纫机格外引人注意。原来,正是这台缝纫机见证了她整个“赤脚医生”生涯。

  这台缝纫机购於上世纪60年代末,售价不到140元(人民币,下同),但已是一笔“巨款”。当时刚刚成为“赤脚医生”的高秀春,服务高莊村100多户村民,每天工作包括看病,防疫,计生,自製中藥,接生孩子……高秀春回忆,那时每天生产队给她记6个工分,约合0.5元;而打一针仅收5分钱,接生一个孩子也只收1元钱。为买缝纫机,高秀春拔了大半年草,为的是晒成乾草攒点零钱。最终,全家省吃俭用一年多才把钱凑齐。

  缝纫机也是“奢侈”,足见当“赤脚医生”收入微薄、工作辛苦,但高秀春回忆起来仍无怨言。“在缺藥缺医年代,就是要少花钱治大病,保障乡亲们的身体健康。”她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白色捣藥钵。“赤脚医生”们经常就地取材,她就会自採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又在试验田裏种上甘草、菊花、红花等藥材,经晾晒、粉碎,自製成藥片。以甘草片为例,自製的每片藥只需1厘钱(一分钱的十分之一),比市售节省2厘。

  缝纫机进了家门后,亦为一家人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秀春的裁剪和缝纫是“自学成才”,之后她经常深夜裏踩着缝纫机的脚踏板,为全家缝製四季衣裳,“儿子直到上大学还都穿着我做的衣服”。“嗒嗒嗒嗒”,轻快的缝纫机声现在仍不时响起,高秀春还会用它来做鞋垫,或者教孙女做手工。

  初见万元“巨款”手足无措

  除了做“赤脚医生”,高秀春还种着全家8亩多农田。丈夫在防疫站工作,母亲为她照顾两个孩子,她和父亲就成了家裏的主要劳动力。麦收农忙季节,高秀春常常将一把灌满凉白开的紫砂壶提到田间。这紫砂壶自民国就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是家裏最“老”物件。汗流浃背、口乾舌燥时,对着壶嘴痛饮一番,实在是最惬意的事。

  198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东德州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高秀春回忆起一件“趣事”,1985年,自己与同村7户村民一起承包了村裏的苹果园。次年,苹果园喜获丰收,德州一家冷库一次性买走了所有苹果,让全家人第一次见到13000元“巨款”。大家又是兴奋又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这麼多钱放哪裏才好。“后来我们把钱放到一个罐子裏,藏进家中柴火堆,第二天赶紧拿出来存了银行。”现在回忆这些细节,高秀春还是忍俊不禁。

  钱包鼓起来了,家裏也开始陆续添置大件。老式戏匣子(收音机)换成了收录机,骑了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车还保留着,新买了轻便的“凤凰”牌自行车。1983年,高秀春家花1000元买了全村第一台“北京”牌彩色电视机。

  讲到这裏,高秀春脸上绽放出樸实的笑意:“就是从那时起,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知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