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蔡寿民烈士留给亲人的唯一遗物是一支象牙毛笔。图为其外孙赵鑫早前捧笔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今年65岁的赵鑫是蔡寿民的外孙,在香港大公报工作了21年,2014年自发行部主任岗位上退休。
赵鑫家中保险柜裏,珍藏着外公唯一的遗物──一支明代毛笔,淡黄色的象牙笔杆典雅精緻。赵鑫说,“这支笔凝聚了家族三代人对外公的思念。”
1931年底,蔡寿民受命赴南京组建地下交通站。当时的南京强敌环伺,随时都可能牺牲生命。蔡寿民将祖传的这支毛笔郑重地交给妻子饶预生保管。
见笔如见人 薪火相传
1934年5月,蔡寿民牺牲后,饶预生被追杀,她只好把大儿子和三儿子交给亲友抚养,自己带着7岁的女儿蔡朝云和不到1岁的四子蔡敏士,从江苏泰兴沿路乞讨,历经数月逃回湖南常德老家。
外婆与母亲关於往事的叙说,给赵鑫留下深刻印记。他说,当年外婆织袜勉强维生,年幼的蔡朝云在街边卖炒蚕豆补贴家用。“我妈妈眼睛发炎、流脓,无钱医治,病愈后只能看到一米内的人和物。”
“外公留下的那支毛笔,外婆一直贴身珍藏,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女儿的眼睛都要瞎了,都没有拿出去卖掉。”赵鑫感慨道,“由此可见外婆对为革命牺牲的丈夫的忠诚。”赵鑫最难忘外婆家门上悬挂着解放后人民政府赠送的“光荣烈属”牌匾,“这是外公用生命换来的光荣。”
1971年,饶预生要随儿子去遥远的山西生活,她预感此生很难再见到女儿了,离别之际把这支毛笔留给了蔡朝云。赵鑫说,“见笔如见人,母亲将这支笔与户口本、粮食本一道锁在抽屉裏,不让我们碰。”母亲去世后,这支笔被赵鑫珍藏。他说,“这支笔是外公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见证,家族要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