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还原了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上屋怡高电子厂生产线\网络图片
在上个世纪,深圳经历了一次裂变式的发展,“洗脚上田”的深圳人创造了令人瞠目的“深圳速度”,用了20余年走过欧美工业国家150年的历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早期大力发展“三来一补”。
“三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而“一补”是指补偿贸易,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1978年12月18日,深圳宝安县石巖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办厂协议,意味着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厂的诞生。正是在这一年年初,李丁财转行外贸工作,从业务员开始做起,到离任宝安县经发局局长,整整22年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在李丁财的印象当中,深圳早期发展三来一补困难很多,骑单车都没有一条好路,过河还要脱鞋。“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石巖上屋,我那时带老闆去考察,坐的是一台手扶拖拉机,用了两个半小时才到。”
当时的深圳配套设施落后,李丁财就用诚意打动投资人。“1993年,万宝至老闆决定来深圳宝安投资,设备都运到了香港机场,但海关手续没有办好,只能在香港租仓库存放设备。我知道后马上跟南头海关协商,经发局做担保,让设备先进来,帮老闆省钱。”
“三来一补”中的补就是补偿贸易,由於早期没有资金,深圳通过以物抵物的方式换取设备,扩大发展。“最早实施这办法的是莲塘石厂,我们有很多石头,但没有好的设备,当时香港填海需要大量石头,我们提出用石头换设备,马上达成了共识。”李丁财表示。
记者 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