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希望之火/上海石库门 重温建党艰辛历程

2021-05-24 04:24: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观众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

  穿梭在上海市中心,由港人打造的时尚地标“新天地”,在那一排排风格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中,每个人都会到兴业路驻足停留,重温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辛历程。在渔阳里,毛泽东与陈独秀多次促膝长谈,燃起希望之火,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树德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在辅德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裏举办,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党章,完成建党。\大公报记者 张帆

  近年来,“从石库门到宝塔山”是内地文化界非常喜欢引用的比喻,来概括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辛历程。其中石库门代表上海。上海市文广局原党委书记、文管委原常务副主任陈燮君表示,渔阳里、树德里、辅德里……这些石库门建筑群,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孕育、诞生、发展,也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

  “一大”全国党员仅50多人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当时全国共有党员50多名。“一大”一共召开7次会议,其中有6次在上海举行。“一大”通过中共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决定设立中央局,选举产生中央局成员,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长期研究党史和上海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陈燮君告诉大公报,“一大”会址当年属於法租界,原址建於1920年秋,与周围统一风格的建筑群统称树德里。“一大”召开时,这裏是上海代表之一的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租住的寓所。陈燮君说,上海在城市建设进行时,对於文物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一大”会址这样的建筑,不仅是保留,也强调科学管理。原址於1952年修复后建立纪念馆对外开放。

  陈燮君提到,“树德里之前,还有渔阳里”。在上海,渔阳里共有两处。现在的南昌路100弄2号是老渔阳里所在地,这处石库门建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陈独秀,1920年来沪后长期居住地,随他一起南下至此的还有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

  陈燮君表示,老渔阳里离“一大”会址其实也不远。这裏还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校对和策劃出版之处,也是“一大”后中共中央局办公地。可以说,这些老建筑也见证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和建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1920年5月,一位湖南青年来到上海,除了到黄浦江畔为赴欧洲留学的同乡送行,他在之后数月内曾多次来到渔阳里与陈独秀促膝长谈。多年后,他同美国记者谈起这些谈话时表示:“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刻……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1921年下半年,中共一大召开后,党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首先,陈独秀回到上海专职担任党的中央局书记。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也在上海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当年的门牌号为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一大”代表李达的寓所内秘密建立。

  陈燮君介绍,李达的寓所也正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这处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名为辅德里,砖木结构,建於1915年,至今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关於中共“二大”的召开,儘管在资金上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但中国共产党人却并不想一切都被“牵着鼻子走”,陈独秀甚至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有过多次争执。为了统一全党意见,中国共产党於1921年底就开始酝酿“二大”。

  在今天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内,可以看到1921年11月陈独秀签署的第一号《中央局通告》,明确指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於明年七月开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三十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经过充分酝酿和準备,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正式召开。

  “二大”不知名代表 空白板展示

  目前,修缮一新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已对外开放。记者在展厅内看到不少珍贵的历史细节。比如,关於“二大”的12名代表的照片被进行专业修复展示在墙上,有一名代表的名字至今不详,所以只能用一面空白的玻璃板与其余代表照片并列。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