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十多头原本栖息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向北迁徙数百公里,这一趟大象“奇幻旅程”,让各方一睹中国推动野生保育的耐心、爱心和创意。从5月27日,每日都有一个5车20人组成的小队,昼夜不间断地对象群进行监测,他们出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器全天候追踪象群,结合美食计诱南返、筑车墙“劝兜路”等妙计,力图降低象群北迁对沿途民众的影响,协助牠们回归栖息地。《巴黎竞赛画报》网站8日刊登图文报道展现大象们幕天席地、卧倒休息的场景,并讚叹道:大象们在路上打盹的场景是“中国的美丽一幕”。
综合新华社、记者谭旻煦报道:连日来,北迁的象群走走歇歇,人类对牠们的关注和守护却是24小时无间断。13日上午,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近期将尝试利用降雨降温的有利条件,将通过科学的、适量的投食引诱、疏堵相结合的方法,助迁亚洲象返回西双版纳。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到处都是这群迁徙大象各种可爱动作的视频片段,名为Heinz的网友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了牠们的安全,真是太好了!”法国24电视台在优兔发布大象的视频短片后,名为Salvatore的网友留言说:“谢谢中国民众对这些正在你们美丽国度迁徙的庞大动物保持耐心……儘管大象沿途造成很多破坏,但谢谢你们对牠们如此友善。”
5车20人8无人机接力监测
伴随大象脚步,世界看到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中国,也看到中国政府处理问题的细緻、认真和专业。据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亚州象野外监测队负责人介绍,5月27日以来,监测队就动用了5车20人8架无人机,5台红外夜视仪,对象群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野象群进入植被茂密的林区,跟踪观察难度加大。同时,野象群喜夜间外出觅食,所处环境为野外,无自然光,夜间人工监测十分困难。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先天优势,可在夜晚清晰成像,同时野象体温与树林环境温度存在较大差异,观测效果清晰直观。例如在5月21日夜间,一头单独行动的亚洲象靠近普洱市主城区,相关部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观测其轨迹,为大象闯入民居做好準备。又例如5月24日,一头小象离群走到田野裏玩耍,还吃了大量酒糟,通过热成像监测,醉倒小象於25日回归象群。
监测显示,6月12日19时25分象群从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南山西南方向下山进食,6月13日凌晨3时11分左右开始返回南山山顶。截至13日15时,群象在南山山顶附近休息睡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5人持续监测。
对中国认识更深入全面客观
象群北迁的一路,人们在沿途为牠们备下了不少口粮,一方面保证牠们能有吃的,同时也通过“美食计”,引导牠们进入林中,目标是让牠们折返回到老家西双版纳。而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大象进入人员密集的区域,发生人象衝突,当地还採取了物理隔离──搭“车墙”的办法。多辆大型车辆停泊在道路中间,挡住大象。
据悉,亚洲象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云南省在亚洲象分布的热带地区建立了总面积约51万公顷的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增加到目前的约300头。
象群迁徙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现象,而大象们的“奇幻旅程”,唤起了世人心理和感情上的同鸣共振,於不经意间,让外国民众获得了对中国更加客观深入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