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一批为尖端武器装备研发贡献卓著的科学家当选院士。这其中包括:新一代隐身舰载机原型“鹘鹰”副总设计师王向明、鹰击18A潜射反舰导弹总设计师朱坤、红箭10反坦克导弹总设计师邹汝平、米波反隐身雷达总设计师吴剑旗等。他们推动了先进装备的跨越式提升,为大国强军提供了坚固支撑。\马浩亮(文)
王向明 “鹘鹰”轻量化 拓作战半径
王向明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增材制造首席专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项目总设计师、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先进制造专业组委员。
他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型号战机结构的设计工作,为飞机增材制造应用、隐身战机机体快速试制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了“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用于飞行器结构创新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研发平台。
在“鹘鹰”FC-31及新一代隐身战机(外界猜测编号歼-35)研发过程中,总设计师孙聪支持王向明担任常务副总设计师,研发了无模/敏捷制造、通用/柔性装配、隐身表面高精度控制等技术。“鹘鹰”全机重量控制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结构件工装减少一半,设计制造缩短四分之一。
王向明开辟了增材构件在(3D打印技术)飞机上工程化应用先河,该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用3D打印技术为歼-35国产舰载机制造出轻量化内置登机梯,填补国内空白。这种内置登机梯减少了舰载机对航母甲板空间的占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王向明团队还创设了铝合金加强框─翼樑整体件设计/制造一体化方法,相比传统钛合金框樑组合结构,零件减少一半,减重超过三分之一,大大提高了飞机作战半径。
邹汝平 红箭10导弹 高效反坦克
邹汝平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红箭-10反坦克导弹总设计师,曾主持车载多用途导弹、机载空地导弹、弹炮一体防空导弹以及远程制导火箭多项重大军事工程研制。
红箭-10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重型多用途反坦克导弹系统,可精确打击各类坦克装甲、坚固工事及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无人机等空中目标,还可以打击近岸小型舰船,具备了陆海空立体化打击能力。实现了陆军主战装备性能的跨代提升,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红箭-10创建了国内首个光纤图像寻的制导系统,可以对利用障碍物隐蔽的超视距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导弹可在发射前不需要事先锁定目标,而是在导弹巡航飞行途中,通过光纤回传的实时图像,识别并锁定目标进行攻击,即“先发射,再瞄准,后锁定”。红箭-10可装备动能弹头、高爆弹头、温压弹头等多款战斗部,能够击穿1100毫米坦克匀质装甲。最大射程可达10公里。
王明洋 抗击动能弹 地底“金钟罩”
王明洋,陆军工程大学首席教授,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博士,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技术钻地武器毁伤机理与工程防护的科研及应用。
地下防护工程是战时首脑指挥、战略武器生存的重要屏障。精准制导武器“打得准”,深钻地武器“打得狠”,超高速动能武器“打得快”。
目前尖端的超高速动能武器,对地打击速度达1700米/秒以上,可对地下加固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针对军事强国先后研发的常规钻地弹、超高速动能弹、小型钻地核弹等高技术武器威胁,王明洋带领团队通过对侵爆效应与结构作用的研究,逐步构建起了中国高技术钻地武器工程防护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复合遮弹防护等技术,保障战略防护工程“抗得住”。
吴剑旗 雷达反隐身 狙击F22
吴剑旗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第三十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主任。他潜心钻研反隐身雷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高性能米波反隐身雷达的国家。
雷达研究有两种主导方向,分别是米波雷达和微波雷达。隐形飞机因具有超低雷达反射面积等特性,微波雷达难以检测,米波雷达却能够进行探测。
2005年,吴剑旗团队研制的“DFB体制三坐标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吴剑旗研制的“反隐身米波雷达”正式定型,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实用系统研制。与俄罗斯米波雷达需两组天线相比,中国米波雷达实现了用一组天线解决了所有问题,探测距离更远、识别能力更智能。
吴剑旗的信念是“让美国飞机变得无处可藏”。2013年,美军F-22隐身战机侵入中国附近空域,其雷达散射截面仅0.1平方米,比手掌还小。中国最新装备的米波反隐身雷达,在几百公里外就发现目标,战机迅速起飞警戒巡逻,F-22仓皇撤离。
在实现了固定位置反隐身米波雷达目标后,吴剑旗又成功研制出第一型机动式米波三坐标雷达,可进行了机动部署,防范来自敌军定点摧毁。
朱坤 鹰击18A 全方位反舰
朱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主持了多个重点导弹型号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是鹰击-18A潜射型反舰导弹的总设计师。
鹰击-18导弹是海军新一代通用型反舰导弹,是海军新的撒手锏武器。潜射型鹰击-18A,是解放军第一款在水下点火的导弹,已装备于039B常规潜艇和093攻击核潜艇。
鹰击-18A的攻击距离、机动性能、飞行高度、变速突防等各方面指标,超过了美、俄等国同类型导弹。射程超650公里,是俄罗斯“俱乐部”导弹的3倍,比美国“战斧”射程多100公里。相较于此前只能扇面攻击的鹰击-82,鹰击-18A可360度全向攻击,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鹰击-18A采用了独特的亚超音速结合技术。在巡航阶段使用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为0.8马赫的亚音速;在距离目标40公里时,抛掉巡航段弹体,启动固体火箭发动机,以3马赫的超音速进行末端突防。这一技术,解决了大射程与超声速突防双重难题,极大提高了隐蔽突防战斗力。鹰击-18A还具备海况自适应超低空掠海飞行能力。朱坤曾透露,鹰击-18A创造世界上掠海飞行高度新纪录,掠海高度最低仅5至7米,比美军“海麻雀”导弹的8米拦截低界更低,进一步确保了隐蔽突防。
杨长风 北斗定位准 高精度打击
杨长风,长期从事遥感、通信、导航等多类航天系统建设工作,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曾任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北斗导航使中国卫星导航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紧箍咒”,实现了独立自主,保障了国防安全。
无论是导弹、战机、无人机,还是舰艇、战车、火箭炮,各军兵种的大多数武器装备都陆续换装北斗导航,提高了武器装备的运行精度与性能。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055型万吨驱逐舰等。以红箭10的轮式导弹发射车为例,车头安装北斗定位装置,其基本功能一是实时接收本车的定位信息,二是为导弹提供初始定位状态。
陆军的122毫米火箭炮换装北斗导航系统后,在演练中火箭弹曾打出1米的高精度。在火箭弹飞行过程中,由惯性制导系统提供方向修正,而末段攻击时采用北斗导航系统提高打击精度,在保障射程的同时还确保了打击精度,从对面打击武器转变成为对点打击武器,提高了数字化作战火力打击效能。
蓝羽石 跨兵种联网 云计算制敌
蓝羽石,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所长、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是中国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空军情报、指挥、控制与通信网络一体化工程”(“四网一体”)总设计师。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军队的“神经中枢”。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正由“以平台为中心的层次化联网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网模式”转型。蓝羽石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网络为中心”的架构模型,在不同军兵种指控系统、传感器、武器平台之间,实现了高速机动网络环境下的互联互通。
面对空军战略转型,蓝羽石承担了“四网一体”工程研制任务。打破“以传感器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目标为中心的探测信息一次融合模式;改变“以指挥所为中心”的组织模式,提出了以作战任务为中心的全网协同模式。“四网一体”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