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苏州丝绸博物馆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圣旨修复完成。\受访者供图
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赐给著名清官况锺父亲和妻子的两道珍稀圣旨,一直被其后人珍藏至今。2016年,况锺后人委托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保护性修复和覆製。经过苏州丝绸博物馆的专家四年的修复,圣旨原件近日被交还给况氏后人。这一修复过程中许多工艺环节的创新,为类似文物的修复保护和覆製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样本。\大公报记者 贺鹏飞
这两道圣旨是明英宗赐给时任苏州知府况锺之父况仲谦和况锺之妻万氏的,主要内容是对况锺进行褒奖,及对况仲谦和万氏予以诰赠﹑诰封。“圣旨”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年的历史,损伤较为严重,苏州丝绸博物馆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藏品原状,将其修复完成。
历11项流程 完美呈现
目前存世的中国古代帝王圣旨以清代为主,明代圣旨非常稀少。苏州丝绸博物馆此前虽有修复清代圣旨的经验,但明代圣旨工艺与清代完全不同,内地缺乏修复先例,加之况氏后人期待值很高,这让负责修复的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王晨和团队成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敢轻易下手。
经过反复研究与探讨,王晨团队坚持“最少干预、最佳加固度和可逆性”原则,采取了去污除尘方式和以针线为主的衬补方法。
修复时不仅需要对圣旨本体进行除尘去污、补缺加固等,还涉及主体面料的丝织织造、覆製研究等,前后一共进行了不当修复去除、底衬去污清洗、断层丝线梳理等11项修复工作,最终两道修旧如旧的圣旨得以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修旧如旧 更有时代感
苏州丝绸博物馆还承担两道圣旨的覆製工作。在覆製过程中,王晨团队实施了较为复杂的丝织工艺研究,达到与原件一致的织物结构和质地风格。
圣旨上书法体的临仿虽然超出常规丝织品覆製的范围,但还是通过“技”“艺”结合达到高质量的复原。由于覆制件的装帧工艺也参照原件,因此该件“圣旨”覆制品汇集了纺织工程、传统装裱、书法艺术等多领域,最大限度满足了完整度与美观度。
苏州市文广旅系统内资深专家现场验收和听取工作汇报后,一致认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实施的修复和覆製工作符合珍贵历史遗存的保护原则和保护要求,能够满足更好地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功能,达到了较高的修复与覆製水平。
去年12月27日,在苏州的况公祠内,苏州丝绸博物馆将修复完成的“圣旨”原件交还况氏家族。
一位况氏后人说,“原来是希望修复后的‘圣旨’更新、更美一些。没想到这种修旧如旧的方法,使得‘圣旨’更有时代感,更有真实感。”《中华况氏族谱》编修委员会主任况勳泽先生当即代表况氏家族,将覆制件捐赠给苏州丝绸博物馆,以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