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方家父子在进行前期的设计工作。/视频截图
上世纪70年代,潮州木雕迎来生产和艺术发展的双高峰,作品一度远销境外。
1974年,在潮汕惠来木雕厂工作的方朝龙,平时雕刻的是花草、动物、人物一类的木挂屏。有一次,他尝试雕刻了一个两层“蟹篓”,并带到了广州秋交会展示。一个日本商人看到后特别喜欢,以250元买走了它。“那时我月工资才20来元。真是一笔巨款。”方朝龙说。
随后,又有日商专程过来定制100个20×15cm的虾蟹篓作品。受益于此,方朝龙也从做平面木雕走上雕刻虾蟹篓的专业道路。“我一共做了300多个虾蟹篓出口日本。”方朝龙介绍,过去市场需求量大,加上制作虾蟹篓的工期长,买的人往往要排队等上一两年。
除了日商,港台商人对虾蟹篓也是情有独锺。十年前有一位在东莞办玩具厂的港商,经朋友介绍在方朝龙这购买了3个81cm高的虾蟹篓。“那时的价格,3个大概是8万元左右。”还有台商更是看到媒体报道后,让司机挨家挨户打听,最后才寻觅到方朝龙。
“木雕活不仅耗时耗精力,还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不计得失,是辛苦活。”方朝龙感慨,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年代,虾蟹篓可以卖出相对的高价,如今物价太高,几万元一个的虾蟹篓反而只是赚工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