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周日湾区/疫下清明云端寄情 港人直播弹幕追思

2022-04-03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返乡拜山是不少港人及华侨一年一度的传统大事。\大公报记者方俊明摄;右图:通过网络直播代客祭扫成为内地流行方式。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四月芳菲始,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到来。按照往年习俗,有大量港澳台及海外同胞进入珠三角祭奠缅怀先人,但今年疫情反弹,目前防控压力依然巨大,返乡扫墓之路受困,而“云祭扫”成为今年清明不一样的打开方式。有港人在香港家里开家庭追思会,也有通过网上拜祭怀念,更有通过网络直播代客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遥寄哀思。\大公报记者 方俊明

  “返乡拜山是不少港人及华侨一年一度的传统大事。”祖籍侨乡江门恩平的港人老林告诉记者,近期香港新冠疫情严重,粤港口岸仍未恢复常态化通关,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因此今年清明拜山自己依然选择寄钱给乡下亲友代祭。

  微信视频 情意连一线

  “但今年跟去年不同的是,除了由乡下亲友买祭品到墓地代祭外,还通过微信视频连线直播。”老林称,虽然隔着视频屏幕,但可以逐个看到祖先亲人的墓地,也似乎闻到整理扫墓后的草茎清香。

  按老林乡下的清明习俗,扫墓时,亲友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乡村附近的山上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几支新枝,然后行礼祭拜……虽然今年只能“云祭扫”,但老林仍对这一幕幕记忆犹新。“每逢佳节倍思亲”,扫墓始终是老林与乡下的重要情感纽带。

  令老林惊喜的是,今年乡下清明扫墓,原本需要点燃的炮仗改为手持礼炮,更加生态环保。而且,家族里多户原本各自准备祭品,现在都精简为集中一体的祭品,攀比之风大减。“很多海外华侨都往往在清明节的前两周就提早返乡,因此经常比春节时更齐人。”

  虚拟墓园 哀思寄指尖

  受疫情影响,更多绿色环保的“云祭扫”方式也越来越被港人及海外华侨接受。港青阿天今年通过“指尖”寄托哀思,“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进入网络虚拟墓园祭扫表达思念”。现在很多内地城市都开通了“云祭扫”,逝者家属可以自主访问,线上写下纪念文字、添加亲人照片、上传短视频、敬献虚拟用品,还能微信分享、弹幕(网络用语,指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弹出的评论性字幕)追思。

  “‘云祭扫’逐渐成为清明新风尚。”广东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网络祭扫虽然是疫情期间推出的便民服务,但符合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发展理念和改革方向,也是移风易俗的良好举措。据了解,目前内地民政等相关部门在流程设计、缅怀氛围上进一步完善“云祭扫”服务,让更有“人情味”的网络祭扫能普遍为大家接受,促使新兴绿色祭扫之风得以延续。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