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港青:就业创业 湾区机遇处处

2022-06-13 04:24:47大公报 作者:朱烨、张宝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田飞龙在座谈分享会上作主旨发言。\大公报记者张宝峰摄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2日,由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对话97’在京港青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座谈分享会”,在北京三里屯港澳青年汇举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邀请多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对香港回归25年来的观察与感悟,与会港青与嘉宾共话内地发展机遇。有港青表示,到内地升学的香港人越来越多,而内地对港人提供的就业扶助政策持续优化,不少应届毕业生将大湾区视作就业创业首选地。

  谈及过去这些年香港的变化,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青年事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传媒大学港生冼晓晴对大公报回忆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这些年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冼晓晴小时候跟着长辈一起生活在元朗村屋,那时候连独立厕所都没有,非常不方便。后来爸爸妈妈申请到公屋,便一起搬到了市区生活,生活环境大大提高了。

  港青赞内地生活便捷

  因为父母工作原因,冼晓晴在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内地,之后便一直在内地和香港之间往返。她觉得,近几年,内地兴起的数字支付非常便捷,网上购物也比香港更加方便。她说,“日用品也可以在内地网上平台下单,很快就有人帮忙跑腿送来,跑腿费只需十几元。”

  冼晓晴对大公报表示,近几年选择来内地读书的香港人越来越多。作为应届毕业生,令她体会更深刻的是,内地对香港人在内地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扶持和金钱补贴,尤其在深圳、前海等地区,她周围很多同学也在考虑毕业后去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或者创业。

  作为97年香港回归后出生的临近千禧港青,她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每每谈到1997年7月1日那天,爸爸妈妈眼里总是饱含激动的泪水。”她说,“虽然我没有亲身见证香港回归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但我仍然记得香港回归20周年那一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97年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安文彬先生,回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筹备及谈判工作的视频。”她回忆称,那天,几乎全班同学都热泪盈眶。

  已在内地读书、工作多年的港青、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王柏荣,在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香港回归25年以来变化很大,尤其在与内地的交流、联系上紧密了许多。

  王柏荣认为,香港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城市。“二十多年来香港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与国际接轨得更好。”谈及他目前生活的城市北京,王柏荣则表示,北京地域广阔、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文化沉淀底蕴很深“香港和北京,两个地方都很有特点。”

  港科技金融航运优势突出

  “97年回归时我已经六七岁了,回归之前我记得很多事情都依照英国的制度,比如去英国读书、了解英国的文化等。”他说,“回归后大家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性,比如考虑去内地读书、就业或者创业。”王柏荣认为,25周年对于香港而言是阶段性的时刻,希望未来香港能成为更加国际化的城市,成为连接内地和国际的重要枢纽,在科技、金融、航运等优势领域发挥所长,也希望香港青年人都能迎来更好的发展篇章。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