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39年春节,胡政之(二排左四)、张季鸾(二排左五)与港馆同人合影。
张季鸾自1926年主持新记《大公报》笔政后,15年间意气风发,驰骋报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朝野一致景仰,声名远播海外。其影响之大,享誉之高,不惟国内罕有其匹,就是在欧美新闻人中,亦不多见。
他为人随和,热情健谈,所在之处,必定迎来送往,会客不绝。民国初期,他跟林伯渠都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36年秋,他去西安暂住,与林会晤,老友相见,格外热络。张虽久病在身,却与林彻夜长谈,不知疲倦。两人之友谊充分证明了,“有分歧、有共识”的朋友,还是好朋友。
可以说,他的朋友,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贩夫走卒。毛泽东说他“摇着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而周恩来也曾谈到,“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跃虎,游刃有余。”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病重去世。国共两党领袖蒋、毛诸公同声哀悼,蒋介石、周恩来都亲自参加公祭并致送挽联。
文坛巨擘 报界宗师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邓颖超致唁电指,“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是在抗战至艰时去世的,其临终遗嘱感人肺腑。“愿我社同人,痛感时会的艰难,责任之重大,本此方针,一致奋勉,务尽全功;尤宜随时注重健康,以积极精神,为国奋斗”。
可见其撒手人寰之时,感念的依然还是国家民族、抗战大业和大公报社。《大公报》专撰社评敬悼称,“此在本报为塌天之祸事,在国家亦为巨大之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