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伊犁鼠兔保护志愿团队在天山山脉精河县区域吉普克山区等地开展户外监测工作时,拍摄到了伊犁鼠兔的真容。这是2014年以来时隔8年再次用相机拍到这一世界濒危物种的清晰照片。这个既像兔子又像老鼠的萌物迅即萌翻全网。
伊犁鼠兔的发现和命名者、动物学家李维东说,“好多人问我,鼠兔到底是鼠还是兔?牠属于兔形目动物,因为牠的粪便是圆的,且有两个小门齿。”伊犁鼠兔是我国特有物种,新疆天山是其唯一栖息地,目前总数不足1000只。牠不喝水、不爱叫,以天山雪莲等药用植物维持生存。“吃得比我们谁都高级。”牠的粪便在《本草纲目》中叫草灵脂,被当地蒙医做药,专治儿童惊厥。
向高海拔迁移 气候变化晴雨表
1983年李维东在山上偶然发现伊犁鼠兔并采集到1号标本。1986年,李维东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马勇完成了定种研究,确认这是新物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世界动物史册上又多了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动物。
这样一个只有20多厘米长的小动物还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从20世纪开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动物向高海拔区域迁移。伊犁鼠兔首当其冲,成为反映气候变化的晴雨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的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喜欢寒冷的伊犁鼠兔逐渐退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这种环境改变对其生存极为不利,其数量自最初发现时的约3000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00只。近年,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随着天山1号冰川保护区域中华伊犁鼠兔保护地和精河县伊犁鼠兔保护地的先后建立,牠们最后的栖息地被保护下来。 大公报记者 应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