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秋文化传承(下)/小小手工月饼 浓浓团圆味道

2022-09-09 04:25: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容月饼匠”创始人容吴卉棠展示手工豆沙月饼。\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工作被机器所代替,手工制作更显珍贵。撕开包装纸,用手轻轻一掰,带着丝丝纤维的豆沙就出现在眼前,隔着薄薄饼皮都能感受到它的软糯与鬆化。贝齿轻咬,饼皮的软和豆沙的绵混在一起化开,正是小时候那种甜蜜而满足的味道。手工制作,柴火煮豆,这也是“容月饼匠”创始人容吴卉棠一直想要的味道。一个香港师奶的理想主义,四个老师傅的坚持,在传统口味上推陈出新,让手工製饼再度成为潮流,用人工劳作的温度传递温暖情义,唤醒大家对童年幸福甜蜜味道的回忆。\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帅诚广州报道

  “容太”,是如今大多数人对容吴卉棠的称呼,她手工制作的月饼也被称为“容月”。提起“容月”,广州餐饮界可谓无人不知。每年中秋前夕,“容月”都会吸引大批粉丝提前三个月预定,只为了在节日里能和家人共同品尝那一口记忆中的老味道。

  谈及初心,容太表示,“我想做一款带有童年味道的手工月饼,用味道来唤起大家的记忆。”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容太并没有选择最受欢迎的蛋黄莲蓉月饼,而是瞄准了非常小众的豆沙月饼。容太认为,“豆沙月饼,最草根也最大众化。而且在味道上,手工制作和工业生产的差异也很明显。”

  力排众议 改良传统口味

  几经辛苦,容太找到了四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过去,国人食物选择少,营养不足,尤其需要脂肪和糖分的滋养,所以传统的豆沙月饼兼具高油高糖的特点。而现在,人们口味逐渐转向清淡,改良势在必行。所以,她理想中的豆沙月饼既要保留更多的水分含量,降低油脂和糖分,确保口感软糯鬆化,也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

  “几十年引以为荣的功夫被推翻,老师傅起初都接受不了。”容太只能像哄小孩一样哄着老师傅,耐心陪他们一遍遍改进。很快,第一批月饼很快出炉了。但由于水分含量高,加上人手远不如机器压得扎实,月饼形状不够规整,“你看,人手敲出来的月饼不好看,会有人喜欢吗?”容太维妙维肖地模仿着老师傅“嫌弃”的语气。想起自己当年费了诸多口舌,才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容太坦言“不容易!”

  苦尽甘来 深耕传统手艺

  所幸,美食专栏作家卢健生把“容月”送给香港知名美食家蔡澜先生品尝,蔡澜先生一口下去,就觉得这个不太规整的手工月饼“有D嘢”。于是,在“容月”刚刚诞生、最需要支持的头两年,得到了蔡澜先生的支持和肯定,逐渐闯出了名堂。

  容太说自己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经历了日晒雨淋和风雨考验,最终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于是,一个女人的理想主义,四个老师傅的坚持,经过多年努力之后,让手工製饼成为一股潮流,引发不少规模化企业重新研究、开发手工月饼。

  “传统与创新应该并存。”如今容太对于传承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在餐饮业界,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产品可以成为行业标准,引得同行借鉴使用,这就是价值和贡献所在。“创新的基础,是在传统的根基上,向下扎根,向上发展。”在容太看来,带着手工温度的月饼,能让客人独享美味,或者是珍而重之地与亲友一起分享,就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事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