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93岁老兵:英烈鲜血换来今日盛世

2022-09-18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抗战老兵王臣远忆述抗战故事,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左图为王臣远年轻时照片。\受访者供图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1周年纪念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辽宁沈阳,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连续27年举行撞锺鸣警仪式,郑重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今年93岁的抗战老兵王臣远向大公报记者忆述抗战故事,“日本人根本不拿中国人当人待,残忍到了极点,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可饶恕。”令他欣慰的是,英烈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这中华盛世,并未忘记他们,“如今吾辈英烈未被忘记,能够在有生之年获得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些荣誉勋章,我很自豪。”\大公报记者 于珈琳沈阳报道

  1929年出生在山东肥城市桃源镇北僧台村的王臣远在16岁参加八路军之前,虽未参与对敌作战,但对日军的残酷暴行已经恨之入骨。

  14岁时目睹日军“炼人炉”

  1943年,14岁的王臣远被汉奸诱骗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铁矿做劳工,“1942年,我父亲家里正赶上遭遇大旱加蝗灾,吃不上饭,更遭受到日寇的压迫和侵略。”王臣远的儿子王学鹏常听父亲说起这段故事,“这时候日本人来招工,说是有大米吃,还是粳米,这对13岁的孩子来说诱惑太大了,以前只有村里生病的老人才能喝上一口粳米粥。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是要给日本人干活,只听说去一个地方,那有好的生活,能吃饱穿暖。”

  被骗进矿山后,王臣远每天亲眼所见都是山坡、道路两旁的中国矿工尸体,“被骗来的中国劳工每天几乎不停地在干活,随时遭受折磨、殴打,饿死、累死、病死的矿工尸体直接就抛在三道沟的山坡上,后来那里出现了‘千人沟’。”王老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记录下那段残暴的罪行,“再后来日军又采取挖大坑的办法,集中掩埋死难者的尸体,1944年更在三道沟里建起‘炼人炉’。”

  在王臣远的回忆录中,中国劳工在矿山上的日子犹如人间地狱。“吃的不行幹的活又累,大部分人的腿脚肿得透明锃亮,有的人头肿得像大头人,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有人病重还没嚥气,日本人就让人往拉死人的箱子里扔,装满四五个尸体拉到三道沟扔进事先挖好的大坑内,大坑3米长、2米宽、3米深,尸体填满坑后就浇上柴油烧,十分恐怖。”

  兄弟二人前仆后继上战场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人间炼狱生活后,王臣远终于等来了逃离的机会。1945年王臣远和部分工友逃出矿山,也正是在这之后,他参加了辽阳桦子镇朱天民团长领导的抗日队伍。“我父亲的革命道路其实是受到了他大哥的影响。”王臣远的儿子王学鹏告诉记者。为了救国图存,1937年,大哥王凤远在母亲支持下,毅然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在抗击日寇中表现突出很快就成长为肥城县大队副排长。然而在1940年参加陆房战役时,大哥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我父亲与大哥的感情很好,大哥的牺牲对他的触动很大。”

  王凤远在牺牲之前曾多次负伤,由于战斗条件异常艰困,受伤后均在当地老百姓家治疗,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休养恢复。也是王凤远在养伤期间,王臣远在大哥那里听到了许多革命道理,正是那一段时间的相处,对王臣远日后选择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进入抗日队伍后,王臣远经历了一段紧张的军事训练,担任通信员。1945年冬,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到辽宁鞍山一带围剿日伪军的残余部队,王臣远经历了一次危险的战斗。那一次是首长派王臣远独自外出送信,在返回部队的途中,他遭遇了六、七个日伪军。敌人一边射击一边向他冲来,日本兵还扔出一颗手榴弹,刚好手榴弹就落在王臣远脚下不远处。随之,他一跃而起抓起身边的手榴弹,顺手扔了回去。手榴弹在院墙上空爆炸了,随后响起了一阵惨叫声,枪声也立即停止了。

  也正是这次遭遇让王臣远所在的部队一举发现了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残余部队和散兵游勇,并进行了清剿。日本投降后,王臣远所在的部队被改编到359旅第82团。“最巧的是,这一部队在改编前,就是他大哥所在的部队。”天人相隔的两兄弟,因为同样的爱国情怀再次“相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