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机构,以及海外专家、留学生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通社
目前,深港科创合作仍面临创新要素跨境流动遇阻、跨境政策供给与衔接性不足等问题。例如,科研样品、实验试剂、遗传资料等物资出入境流程较繁琐,深港两地在药品、医疗器械、设备进口、科研材料等审评审批手续、标准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深港科研合作的时间、费用和人力成本;香港科研人员参与内地项目尚未获得全面准入,相关科研人员或机构须与内地机构合作才可申请国家科研资金。
信息与数据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重要生产要素的当下,粤港之间数据能否流通直接影响到科研合作是否便利。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认为,应加速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支持相关部门编制深圳全市范围内的机构、企业、科技人才“白名单”,分区域、分领域逐步扩大访问国际互联网授权;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前海、河套独特的“跨境、跨制度、跨关税区”优势,探索深港共建“数据交易交换中心”,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可喜的变化是,深港创新要素流动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去年7月,河套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明确合作区内新增研发项目可申请深港双重资助,满足深港两地要求的科创人才可享受双重人才政策,工作方面可共享两地科研仪器与科技资源,生活上可同时申请两地的资金、住房、便利化出入境等多重支持。科研物资出入境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等4家机构已于去年获科技部批准,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港进行科研工作。
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冼汉迪表示,对科研样品、实验试剂、科研器材等涉及国家安全但能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物资,建议在前海及河套分别设立科研物资保税区,对经“一线”进出的货物备案管理,并简化申报程序和过境手续。受访业界人士均期盼,未来深圳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便捷流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双管齐下,让深港科技合作更加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