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长江黄河手牵手 解渴秦川八百里

2023-07-20 04:03:30大公报 作者:李阳波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0年11月18日,工人在秦岭输水隧洞掘进机底部清理渣石。\新华社

  7月16日,随着陕西省黄池沟配水枢纽分水池闸门缓缓开启,来自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汩汩清流,在历时12小时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正式开始向西安供水。将汉江水补给到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不仅标志着历时十馀年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实现先期通水,同时也实现了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的浪漫“牵手”。工程整体完工后,将解决陕西西安、咸阳等4个重点城市,以及渭河两岸11个县城各工业园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益人口1411万人。

  横跨长江和黄河两个水系的陕西,一直以来遭受着缺水的困扰。对老一辈西安人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城区夏季“水荒”,是很多人抹不去的记忆。如今虽然居民用水得以保障,但城市发展的供水压力却日甚一日。“一道秦岭,在将陕西分为南北两个气候区的同时,也隔开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西安高校学者党教授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秦岭之南汉江的水穿过秦岭,调集并补充到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从而实现水资源均衡利用。

  据了解,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南北输水骨干通道,也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水利民生工程。整个工程由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包括二期和三期工程)组成,总投资约516亿元人民币。调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输配水工程分布于渭河两岸,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和343.5公里的南北干线组成。二期工程中的黄池沟配水枢纽已建成投入使用,南北干线计划2026年全面建成投运。三期工程计划今年年内完成可研、初设审批。

  工程惠及4市 受益人口超千万

  按照既定的目标,工程整体完工后,从陕南汉江流域调至关中渭河流域的水资源,将解决陕西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以及渭河两岸11个县城各陕西渭北工业园区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可支撑受水区内1.1万亿元GDP,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随着7月16日工程的先期通水,让长江和黄河穿过秦岭在关中平原成功“牵手”的壮举,也成为了现实。引汉济渭工程以秦岭为媒,联通汉江和渭河,不仅是长江与黄河之间新增的一条联结通道,同时也将合力让更多的民众受惠。

  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郑维国表示,引汉济渭工程既带动陕南绿色产业发展,又可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防止城市环境地质灾害,还能有效保障关中城市群发展。同时,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年均6至7亿立方米,通过水权置换,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从黄河干流争取更多取水指标,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数读“引汉济渭”工程

  惠及千万人民

  由调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组成,总投资约516亿元人民币。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增加黄河水量

  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年均6亿至7亿立方米,对构建国家水网格局、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难度世界罕见

  秦岭输水隧洞全长98.3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隧洞最大埋深离地面2012米,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凿穿秦岭打通两大水系 科技越难关

  作为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以及我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界山脉,秦岭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特别是秦岭输水隧洞全长98.3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隧洞最大埋深离地面2012米,施工难度世界罕见。为此,引汉济渭建设者坚持科技创新,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最终攻克了隧洞超硬岩掘进、强岩爆预测防治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在秦岭“地心”深处掘出一条三秦南水北调生命线。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生物基因库”,域内现有陆生野生动物580余种。尤其是在秦岭之南,更同时生活着被称为“秦岭四宝”的大熊猫、朱?、羚牛、金丝猴四种珍稀动物。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和动物栖息地,引汉济渭工程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之地“朱?之乡”洋县,建设了一条全长1908米的“生态鱼道”,不仅成为汉江鱼儿洄游的黄金通道,也有效保护了朱?的栖息地生态。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黄金峡水利枢纽设计人员考虑到鱼类洄游产卵的需求,在鱼道中设了41个“休息室,以便鱼儿在洄游过程中能在这里歇口气,顺利“回家”繁衍下一代。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