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这是10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在西北大漠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中国人开启飞向太空新的征程──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送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奔赴“天宫”。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0次发射任务。20年20人进入太空,华夏儿女叩问苍穹,步履不歇;30战30捷一气呵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立新功。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十七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9时34分,神十六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会师”。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全国人民报平安。
揭秘巡天光学舱
Q:什么是巡天空间望远镜?
A:巡天空间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建设规划中4个大型舱段之一,发射升空后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Q:巡天空间望远镜强在哪?
A:巡天空间望远镜看得深、看得广、看得精。望远镜巡天模块总像素达到25亿,整个巡天周期将会积累获得近20亿星系的高质量数据。望远镜配备的太赫兹模块、多通道成像仪、积分视场光谱仪和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都是精测模块。同等深度精度基础上,其广度则是哈勃望远镜的300倍以上。
Q:巡天空间望远镜能看到什么?
A:巡天空间望远镜主任务是进行巡天观测,即天体普查。利用其获取的星系数据样本,可绘制出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测绘上亿光年范围内的暗物质分布图。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展望
拍摄“天宫”全貌图
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前,将视光照条件由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空间站组合体,有望在轨首次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
构型升级“天宫”扩容
中国将还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现在的“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计划中的扩展舱段将上行多个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实验装置,也将升级航天员在轨防护锻炼、饮食卫生等设施设备。
七岁童现场助威:想一起飞天做实验
10月26日上午7时许,中外记者悉数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准备见证并记录振奋人心的航天员出征仪式。到达现场后,记者看到,广场周边街道两侧、内部甬路两边早已经人山人海,包括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中小学生在内的人们,手捧花束,高扬红旗,等待为航天员飞天壮行。
上午8时20分许,三位航天员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广场内外瞬时涌起此起彼伏的呼好声。伴随现场乐团演奏的《歌唱祖国》,三位航天员分别向左右两侧的人群挥手致意。随着总指挥长一声令下,三位航天员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开往发射场的大巴车,两侧的人们不停挥动红旗花束,“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的喊声更加高亢,出征仪式的现场氛围也达到高潮。
专程从山东淄博赶来为航天员助威的李同学只有7岁,“我这次是专门给航天员叔叔加油来的,想离他们近一些,看看他们的样子,长大后,我也想跟他们一样,能飞上天做实验。”同样专程来参加出征仪式的曹奶奶今年已经81岁,“刚刚三位航天员一出来,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激动得不得了,你看咱们国家现在多强大!”
航天员专列 “神箭”长二F成功率100%
有“航天员专列”“神箭”之称的长二F火箭,从空间站建造任务开始,就进入了常态化快节奏发射。20年来,长二F火箭保持着100%的成功率始终未变,同时,其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航天员乘坐舒适性也在不断提升。长二F火箭肩负着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和责任,经过持续不断地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术状态,目前长二F火箭火箭可靠性评估值已提升至0.9896,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魏威介绍,相比发射神舟十六号飞船的长二F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以及预案细化等方面。
他表示,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软件配置项调整等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发射场操作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
目前,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发射场流程已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压缩到35天,正瞄准30天目标继续优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