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十组数据 见证中国新时代成就

2023-12-15 04:03: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新华社日前发布题为《十组数据见证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文章,文章指出,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10组数据记录经济社会前进步伐,展现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成就,揭示中国道路成功的历史必然。大公报访问了全国各地各业的民众、专家,了解这10组数据体现的发展成就,是如何切身地惠及全国人民。

  逾120万亿元 GDP历史性跃升

  2013年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年均增长6%以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经济强劲增长 予港发展机会

  香港上市联盟大湾区主席 周伟雄

  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地经济持续保持正增长令人瞩目。这几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广交会,疫情期间成交量仍在增长,反映中国经济韧性。期待香港在金融体系发展和资本市场IPO改革等更开放创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公报记者卢静怡

  超4亿人 全球最大中产群体

  10年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民企安心发展 带动共同富裕

  杭州博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敏

  非常幸运遇到了最好的创富时代。近年来,国家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良好的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大,对民营企业家认可度高,让我们能安心发展。企业发展为提高员工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创造了可能,带动更多人走向共同富裕。大公报记者王莉

  44万亿元 社会消费动力强劲

  2013年至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8万亿元增长至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和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网购优惠便捷 旅游热力十足

  上海95后 章小姐

  随着互联网发展,我也成为网购大军的一员。逢“双十一”这种购物节,优惠力度大,赠品多,所以我很喜欢网购。随着出境游陆续恢复,我得空就飞去韩国或东南亚,这样的旅游频次不仅是几年疫情积压需求的释放,也会在未来延续。大公报记者夏微

  1100万人以上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显著扩大。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截至2022年末,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

  国家关心青年 工作选择多元

  陕西应届毕业生 董家兴

  原本有点担心找不到工作,没想到在校园就业“双选会”上就收获到许多offer。不仅简化就业手续,为毕业生提供多元选择,还给赴基层工作的人员发放基层就业补贴。特别是和企业HR交谈中,深刻感受到国家对年轻人就业的关心支持。大公报记者李阳波

  42万亿元 对外贸易持续突破

  10年间,中国外贸不断实现新突破,2022年进出口总值超42万亿元。今年前10个月,内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34万亿元。

  “一带一路”机遇 拓阔出口市场

  山东青岛浩赛机械创始人、CEO 李 红

  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并通过设立8处海外仓来带动出口,出口额一直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截至今年11月份,出口额已超2022年全年出口额的30%。 大公报记者丁春丽

  20.4万亿元 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财政“蛋糕”日益壮大。中共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2013年的约12.9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20.4万亿元。

  国库发挥作用 稳定经济大盘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 英

  十八大以来,财政保持较高强度的支出,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工作,确保了国家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持续加力实施一系列阶段性减税退税和降费缓费等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有力地发挥了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作用。 大公报记者张宝峰

  逾1.3万亿斤 全国粮食连年丰收

  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科技加持农业 保证高效高产

  河南安阳农民 张永焕

  河南遭遇10年来最严重“烂场雨”还能保证丰收,得益于科技加持和规模化种植。在专家帮助下,小麦种子不断升级,不仅能够抗病虫害还能抵抗恶劣天气的影响;规模化种植与收割也能尽量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

大公报记者刘蕊

  3万亿元 科研经费再创新高

  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政策给予信心 科企加大投入

  深圳矽赫科技创始人兼CEO 洪鹏达

  研发资金的快速增加,背后也离不开中央和各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如深圳的“20+8”产业集群政策,给企业带来清晰的政策路线和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同时也有助优化产业结构,令产业发展更加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方向。 大公报记者毛丽娟

  58亿吨 绿色减碳贡献全球

  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公园绿地变多 低碳美好生活

  四川市民 张女士

  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身边公园、绿地越来越多,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成都还用碳积分的形式鼓励大家践行低碳生活,办大运会时也在场馆、交通等方面采取了更加绿色低碳的措施,这些点滴都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大公报记者向芸

  超600万公里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全国综合交通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15.5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万个,民用颁证机场达到254个。

  高铁通达区县 便利工作出差

  重庆文旅行业从业员 魏小姐

  如今交通网络便利,重庆很多区县都通了高铁。由于工作原因,我时常会出差,例如到400多公里外的区县办事,上午乘高铁去,工作结束,下午即可乘高铁返回重庆主城。文旅行业会举办诸多活动,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我们提供便利。大公报记者韩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