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用爱心和行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在危急的时刻,他们奋战在救灾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然而,随着志愿服务向着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趋势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短板逐步凸显出来。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建议: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立法,为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
据《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1年10月30日,中国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2.17亿。龙翔表示,近些年,尤其是在新时代十年来,志愿服务工作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已将志愿服务法的制定纳入了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但尚未形成法律草案。龙翔建议,要加快推进有关工作,特别是围绕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亟需立法规范的重点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草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以构建系统化、有序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为目标,全面优化并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以专业化为导向,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化的服务理念,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提升和质量优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和完善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与联动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效率;秉持法治化原则,明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法律责任,确保志愿服务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龙翔还建议,应当重视并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及其活动的政策支持与实质性扶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接受捐赠等的有关规定,完善财政资金用于志愿活动各方面支出的范围、要求等。
他提出,要完善涵盖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险制度、强制保险制度、后续保障和抚恤制度,可参考借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成功经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和组织中推广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保障储备金,解决志愿者在非责任事故中遭受意外伤害时的补偿问题,免除后顾之忧。在社会面上,有必要拓宽志愿服务项目设置和服务形式,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增强志愿服务影响力实现志愿者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还可以将地方“时间储蓄制度”等有益创新纳入法律调整,计量登记志愿服务时间,探索完善面向志愿者的服务回馈回报制度,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生态体系。
此外,龙翔还建议,系统梳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期间可能遭受的相关损害伤害,细化明确各类责任归属,强化权益保障,对于恶意诋毁、侮辱志愿者的,要明确违法者担责的内容和方式。针对借助志愿服务牟利营利的,或者假借志愿服务名义博眼球博流量等干扰正常志愿服务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划定行为底线,厘清违法的判断标准,加大惩治力度,不断强化社会规则意识,推动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