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国水电追梦人:从跟跑到领跑

2024-04-19 04:03: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如今,覃大清参与建设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000亿千瓦时。\新华社;左下图: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覃大清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大公报记者于海江摄;右下图:覃大清(右)与哈电集团的技术人员探讨方案。\受访者供图

  “国之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年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覃大清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在会上发言。从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白鹤滩水电机组,覃大清与团队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多项世界级前沿技术难题,其创新研制的“混流式L形叶片转轮”,使中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迈入国际领先水平,用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在水电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的创新跨越。\大公报记者 王欣欣 于海江

  “我见证了中国的发电设备由弱到强的过程。我们拿到的重要订单,不是别人施舍给我们的,都是同台竞技得来的。”1983年,18岁的覃大清人生第一次离开广西柳州县城的家,来到位于湖北的华中工学院求学。“上了大学,你就是国家的人了。”学长的话让覃大清深切感受到“家国”的情怀与责任。

  “能参与三峡工程 一辈子也值了”

  大学期间,覃大清对水力机械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长江之上,葛洲坝电站陆续投运,三峡工程呼之欲出,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水电设备制造业雏形。“如果能参与三峡工程,就是豁出一辈子也值了!”1987年,覃大清大学毕业,抵达了中国水力机械专业最前沿的“阵地”──哈尔滨电机厂大电机研究所工作。哈电有大厂房、有研究所、有实验室、有计算机,能为他的“三峡梦”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术准备。“当看到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时,我真的非常兴奋,手上长冻疮也不在乎。凡是能够对幹好三峡工程有用的知识,我都去学,就连走路吃饭也在想着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技术储备十年,1997年,覃大清带领团队开始了三峡电站右岸机组的水轮机水力开发,其间遇到了行业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问题。水轮机在负荷范围内运行,压力脉动的数值非常大,导致机组运行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危险。“很多国内外的专家都劝我这个方向是不可能治癒的‘癌症’,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解决。而我觉得医生面对生命不能退缩,面对国家装备制造的难题,我们同样要有敢于突破一切阻碍的勇气。”覃大清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了实验室。那段时间,实验室几乎每晚都是灯火通明。

  日以继夜 水轮机“起死回生”

  想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覃大清团队从水轮机叶片形状着手,通过20多个方案的优化设计和上百次试验,研制出混流式L形叶片转轮,在稳定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彻底解决了困扰世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业多年的技术难题。此项技术使中国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迈入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成功应用到溪洛渡、向家坝景洪等大型电站机组。

  覃大清回忆,“三峡左岸机组建设时,虽然当时国外的技术比我们好一些,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水电团队比我们更了解三峡,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可或缺。”曾主持研制数百个转轮的加拿大制造专家表示:“三峡转轮在制造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哈电人把打入地狱的转轮又捞回来了。”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多年的自主研发、独立思考。”覃大清说,他的成功正如中国水电的成功,即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这是老一辈水电人的精神,而他只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