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特 稿/中国首架滑翔机 命名“大公报号”

2024-05-18 04:03: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39年,《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出席了“大公报号”滑翔机的飞行活动。

  “一战”后,航空力量越来越成为决定战场胜败甚至关乎国力兴衰的关键因素。1930年代,中国掀起了“航空救国”运动,大公报也开展了募捐活动。各界读者踊跃义捐。

  1937年,大公报利用这笔资金,委托飞行先驱韦超代购滑翔机。韦超1934年由广西航空学校选送到英国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1936年返国途中看到德国兴起的滑翔运动,大受触动,遂留德学习,以报效祖国,抵御外侮。

  韦超从德国购买一架H-17型滑翔机,经越南、广西,辗转运至成都。1939年10月、11月,韦超相继在成、渝做飞行表演。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出席相关活动,这架H-17被命名为“大公报号”,成为中国第一架大型滑翔机。当年11月19日《大公报》刊登记者徐盈的文章《万人欢跃看滑翔》:“这时正有几只老鹰在天空翱翔,大家惊讶那滑翔机长长的翅膀竟是老鹰模样。万人欢跃看滑翔,不禁起了一片欢呼声,那没有发动机的铁鸟忽的离开了教练机,在雾气里,下落而又上升,并作翻筋斗表演,博得了山城全体观众的喝彩。”

  之后,大公报专门开设副刊《滑翔园地》,向广大读者介绍滑翔知识。这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滑翔为主题的专业副刊。1941年4月4日,中国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大公报》刊发《青年飞上天去》的文章,慷慨疾呼:“航空普及了,自然产生杰出人才。中国的青年都要飞上天去,这是国家的命运所系,也是青年的幸福。”\马浩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