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加速开拓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图为香港特区政府早前举办的“智慧城市”巡回展览,展出多项科技方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与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举行集思会,探讨香港的经济发展策略。香港迎来全力拼经济、拚发展的最好时期。李家超在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将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数据跨境流动等,增强香港的创新实力。在新起点上,撸起袖子加油幹,推动由治及兴,已成为香港最大共识。
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原主任李晓东教授表示,香港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发展数字经济的历史机遇。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香港可探索构建数据有序自由流动“数据特区”,在大湾区先试点,然后与内地其他区域建立链接。香港可充当中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桥头堡,打造“数据开放交换平台”,驰骋AI产业新赛道,让大湾区迸发经济新动能。/大公报记者 孙志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跨境流动”首次写入其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
此前,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并提出12项核心建议,主要围绕五大范畴,即优化香港整体数字政策、加强数字基础建设、促进本地及跨境数据流动、加速数字转型、制定可持续的人才策略。李家超也在去年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中提出,由数码港牵头,从2024年起,分阶段设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支撑科研及相关行业的强大算力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个人信息跨境安全有序流动,2023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实施指引》应运而生:出境数量放宽、个保评估简化,部分敏感个人信息不设具体要求,为保险、金融、医疗等行业带来诸多利好,吸引有需求的企业到大湾区设分支机构……4月18日,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港深创科园公司)宣布,与59家来自内地、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启动合作伙伴关系。预计将在港深创科园投资超数十亿港元,创造以千计的就业机会。
掘金经济新蓝海
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数据跨境流动测试平台,成为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先行示范区”。而如何让数据便捷安全流动,发挥中国数据规模、数据应用优势加速数据跨境流动探索,是香港推动国际化优势更上层楼的必答题。李晓东认为,香港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发展数字经济的历史机遇,香港探索构建“数据特区”,实际就是呈现“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制度创新的新内涵。中国在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相信香港一旦抢抓机遇,将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和民生就业机会。
“香港可充当中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桥头堡,某种意义上,基于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的市场空间是无上限的,香港找准路径就要扎扎实实去尝试。”李晓东认为,数字经济核心是数据,“数据要素”被称为是土地、人才、技术、资本之外的第五要素。“在我看来,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昇华,而‘数据要素’则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基础。”他说。
倡建国际化交换枢纽
李晓东建议,香港可以建立数据有序自由流动的“数据特区”。首先,在大湾区试点,然后链接与内地其他区域建立链接,以有边界的“数据特区”为基础构建无边界的“数据特区”,汇聚数据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一方面,内地每年产出大量的数据,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地的数据需要输出到国际上,用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加工需要;另一方面,内地也有大量的数据需求,在符合监管需求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国际上数据向内地的输入,是香港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
李晓东强调,相信香港有望在当前国际数据流动挑战日益加剧的不利形势下,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创造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依托内地巨大的数据资源供给和需求优势,包括数字经济人才优势,积极打造“数据开放交换平台”,将有望让香港在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成为全球数据交换的中心,以“数据中心”服务八大中心建设,打造出数据产业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