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月30日,历时七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图为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备受海内外高度关注的深中通道6月30日下午3点正式通车试运营,将深圳与中山间的行车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大幅节省了通行时间和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众多在深圳和中山两地设厂的港企感到欢欣,他们中不少人早已瞄准深中通道带来的交通优势,提前在中山设厂,形成“中山生产、深圳研发”的运营模式,把握“智造升级”的先机。有港企高管表示,深中通道的开通除了大幅降低深圳、中山两地工厂之间的物流成本,也为公司引进来自深圳的中高端人才增加了优势,未来两地工厂将有望更好地协同发展。
经营五金和精密制造的港企鸿利达集团1993年来深圳投资设厂,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工厂逐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CEO特别助理梁秉然表示,在深中通道还“只是一个概念”的2015年,公司便于中山翠亨新区投资数亿元,建起了面积达深圳工厂一倍多的大型厂房,并且还保留了扩建空间。如今,公司的中山工厂正紧邻深中通道,开车仅约六七分钟。
深中工厂协同 生产调配更灵活
梁秉然说,深中通道的开通,使得公司深圳和中山两地工厂的通行时间由以前两个半小时压缩至一个半小时,也节省了大量物流成本。以前两地工厂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深圳工厂主攻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研发为主;中山工厂则主要生产精密部件。未来,深中通道创造出的便利交通条件将使两地工厂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生产力调配更灵活,“当订单量大时就安排两地工厂同时生产,量小时在一地生产即可。”此外,深圳方将发挥创新和营销优势,开拓新客户、新项目,快速推进新产品前期发展;中山基地拥有强大产能,目前正在打造智能化无人车间,能在短期内实现量产。
通勤时间缩短 吸引中高端人才
广东力劲塑机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力劲集团下辖主力生产注塑机的生产基地,早于1995年就在中山小榄设厂,目前拥有员工600人。公司总经理谢小斯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现在中山工厂的员工绝大多是技术工人,在深中通道开通之前,工厂很难从深圳招到中高端人才。“现在不同了,深中通道使得中山深圳两地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再加上中山的物价水平较深圳低,对深圳的中高端人才吸引力应该很大。”谢小斯表示,更多的人才加盟,可以使得工厂的创新研发速度更快,生产效率也有望提高。
据了解,力劲集团在深圳也设有分公司和研发工厂。谈及两地未来的协同发展时,谢小斯表示,深圳分公司的优势在于新产品研发、试用,但是一些创新的产品无法实现生产。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工厂的很多样板,就可以方便地拿到生产能力更强的中山工厂生产,并可以很快地发给客户。“时间缩短、效率提高,两地工厂的业务联系就更加方便。深圳的创新技术与中山工厂的制造力相结合,对客户是很有吸引力的。”
此外,谢小斯说,对于有意来访中山工厂的外省客户和海外客户而言,以前途经虎门大桥,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太长,十分不便。“现在中山通道开通以后,从中山开车到深圳机场只需要半小时到50分钟,比从中山到广州机场的车程缩短了一个多小时。我想这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中山设生产线 港科企拓内地市场
201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港青吴启鍫在香港科技园创立了岭勤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岭勤科技”),在计算机总体系统设计领域打响名气。“如今我们在香港为智慧酒店和智慧社区管理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吴启鍫告诉记者,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智慧酒店,可以通过APP实现住户从入住到离店全程自动化,还可以通过产品实现智能控温,减少用电成本等。
“目前产品主要针对香港及海外市场,但内地市场对于公司发展来说绝对不可忽略。”事实上,吴启鍫于2019年成立岭勤科技(江门)有限公司。“今年初正式落户中山,未来香港主要负责市场拓展,中山则建立实验室负责研发,还将设立一条ISO标准的生产线,完成产品本地化设计和认证后,2026年开始拓展内地市场。”从江门再到中山,吴启鍫看中湾区内地城市性价比较高的人力资源,中山还有完善的生产配套,更适合建立高质量生产线。在吴启鍫看来,大湾区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为香港初创企业招揽人才和拓展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他向记者扬了扬手上的车钥匙,“相信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对香港的吸引力会更大,也可以吸引更多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内外人才前来发展。”
通道带来便利 发展生物医药前景阔
由港青潘洪辉创立于2018年的康天晟合,是内地首家同时拥有商业化宿主细胞株开发系统和动物细胞培养基、生物医药CDMO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服务的企业,其核心产品细胞培养基──生物製药原液生产核心原料,以高收率、质量稳定性强填补了国产上游供应链空白,解决了内地蛋白与抗体药物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
香港长大,美国念书,跨越了半个地球,潘洪辉最终选择中山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乘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东风,借助中山生物医药的生态链,康天晟合从当初只有5名员工发展到现在拥有员工数百人,从紧凑的100平方米的实验室扩张到现在1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分别用于生产抗体药和基因治疗的两款核心细胞产品在内地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去年底,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刘松麟专程从深圳来到中山,拿着其研发出来的一台细胞检测仪,准备推荐给潘洪辉团队。该仪器可以将原本细胞液各项数据的检测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至30分钟内。潘洪辉则希望引荐刘松麟的公司到中山发展,他一边阐述中山的发展优势,还积极宣传深中通道通车带来的便利,十分看好深中通道通车后港澳及深圳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到中山发展的前景。
深中通道是珠江口重要“一横”
湾区新动能 始于城市群
梳理国内外城市群可以发现,每个都市圈都有一个或几个较先发展起来的“核心增长极”,核心城市要向外辐射、城市群要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有便利的交通保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说:“在区域竞争或者是国际竞争中,一个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以城市群的姿态进行发展和参与竞争。”
建跨海大桥 增经济效益
珠江口每一座跨海大桥建成后,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港珠澳大桥通车加速了三地商贸往来。截至2023年9月,在珠海注册的港澳企业累计15379家,比港珠澳大桥通车前增加了5279家。大桥通车5年多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突破700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出口突破1000亿元。
湾区一体化 人货财畅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指出,重大基建可实现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增加信息和物品流动,带来巨大的边际效应和明确的经济正向效应。目前来看,珠江口的跨海大桥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珠江口东西岸城市人、车、物、资金、知识的往来,让大湾区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深化港澳科创合作中山这样做
校企联合
支持本地科技企业联合港澳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对获国家和省立项的给予最高1:1配套资助
成果转化
对接香港100亿港元“产学研1+计划”,对落户中山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配套资助
科企孵化
支持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在中山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香港初创企业入驻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