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专家解读:洞庭湖为何变得“喜怒无常”?

2024-07-10 04:03: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抗洪大局。同时,洞庭湖本身有长达3471公里的堤防、大小堤垸226个,是湖南防汛抗洪的“主战场”。

  从今年6月16日到7月3日,湖南连续下了近20天的雨;整个湖南平均累计降雨量864.7毫米,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一次。6月30日,随着洞庭湖标志性水文站──城陵矶站水位突破警戒水位33.0米,“洞庭湖2024年第1号洪水”形成,此次超警时长达198个小时。

  过去两年,洞庭湖更受关注的问题是“汛期反枯”。去年7月9日起,洞庭湖标志性水文站城陵矶站水位持续走低,连续18天处于195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到8月下旬,洞庭湖上游“三口”“四水”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1.9%。

  “变枯”是洞庭湖的总体趋势。而湖面变小的洞庭湖,也变得更加“凶猛”。据分析,洞庭湖的演变主要受地壳沉降、泥沙冲淤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围湖垦殖和平退堤垸。有观点认为,面积萎缩减弱了洞庭湖原本的洩洪调蓄能力。

  湖南工商大学教授、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柳思维曾撰文指出,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洞庭湖区生态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湖区的滞洪削峰能力进一步被削弱,较大洪水就可能会对洞庭湖区造成严重侵害。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