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2024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福建行之6/如画木兰溪 水患溪蝶变幸福河

2024-07-13 04:03: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7月5日,香港传媒学子走上千年水利工程木兰陂。\大公报实习记者詹艺摄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习近平

  莆田的木兰溪,是福建省内六大重要河流之一。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这条一百馀公里长的河流,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科学治理下的沧桑巨变。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木兰溪治理25周年之际,来自香港的传媒学子走近木兰溪,近距离观察莆田“母亲河”治理成果,深入了解这条河流从“水患之河”到“生态之河”的华丽蜕变,领略人水和谐共生的实践。\大公报实习记者 薛卓颖、李博池莆田报道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脉,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东流经莆田市的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等地区,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入台湾海峡。然而,治理前因其河道弯曲、断面狭窄,雨季及大潮时常导致水患,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为民治水 百万群众挥别水患

  两位亲历过莆田洪灾的老人向学子讲述了木兰溪的往事。来自莆田城厢区下黄村的林国栋,回忆起1973年那次受灾情景时仍心有余悸:一对母女在洪水中求救,大家却因自顾不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的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倒塌,绝望的呼喊声逐渐消失。

  1999年,木兰溪遭遇了第十四号强台风带来的洪水,成为了两位老人心中永远的痛。6万间房屋倒塌,45万亩农田被淹,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然而,这也成为了木兰溪洪灾治理的转捩点。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在视察灾情后,提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历时25年,历经八任市委书记的接管治理,木兰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施综合治理后,防洪标准达至50年一遇,彻底驯服木兰溪,“蒲田”终变沃土“良田”,实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荔城区新度镇蒲阪村的老人郑仁明说:“治理后的木兰溪,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林国栋老人还特别提到了2023年遭遇“杜苏芮”和“海葵”台风时,由于治理得当,木兰溪没有发生任何水患,他当时还特地前去查看,看到水位虽高,但一切井然有序,心中对治理成果称赞不已。

  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馆长陈瑞椿介绍,木兰溪的治理还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木兰溪两岸建设了“十里风光带”,还开通了“水上巴士”,极大地改善了沿岸的生态环境、景观面貌和开发丰富旅游资源。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休闲环境,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这些改变还吸引了物泊科技、永荣科技等新兴产业以及人才落户,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成为了莆田市的一张名片,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从最初的防洪工程建设,到后来的生态修复、水质提升,木兰溪流域治理不仅仅是一场顺应自然的科学治理,更是一次人类智慧的集中展现。

  回港分享 传颂莆田故事

  了解木兰溪故事后,香港学子有感而发:这是一次成功的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的地方能够像木兰溪一样,通过科学治理和有效的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自暨南大学港生刘秋桦认为,此次参访让她对木兰溪的治理历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实地走访,我才了解这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才知道一座城市可以因河而衰、又能因河而兴,民众的生活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获得幸福。”她将把在莆田聆听到的故事分享给香港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兰溪的治理奇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