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2024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福建行之8/闽港产研合作:向海问药 融合创新

2024-07-15 04:03: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学子们参观长太生物实验室,了解如何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海产制作成各种产品。\大公报摄

  “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命线。我们现在要全方位地开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

  古籍《山海经》载:“闽在海中。”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内地前列。当向海图强的福建故事与香港的科研实力及市场环境相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7月7日,“2024范长江行动福建行”香港传媒学子采访团来到位于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原元洪投资区重新规划整合而成)的福建长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太生物”),亲身感受闽港两地在深化产研合作、共寻互利共赢方面的生动实践。\大公报实习记者 王约、李佳琳、黎鸿业、黄彦彰

  在长太生物一楼展示大厅,一块展板上硕大的标题格外引人注目──“如何做好一条鱼?”实习记者跟着长太生物相关负责人王丁奋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走一圈有了答案:长太生物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河豚和鲍鱼制作成食品、保健品,提取药品所需原料,实现完全利用。

  鲍肉薄利多销 产生金流支持研发

  “比如鲍鱼的壳、内脏和肉都能生产产品。”王丁奋介绍,鲍鱼壳可以入药,鲍鱼内脏提取后可成为调味品和保健品的原料,鲍鱼肉则被制作成预制菜,是鲍鱼全身上下价格最亲民的部分。“借助生物技术,我们挖掘了鲍鱼的全面价值。壳和内脏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肉就薄利多销,产生现金流支持我们生物医药的研发工作。”王丁奋解释道。

  王丁奋还介绍,2021年,公司河豚出口量已位居内地领先。机缘巧合之下,企业引起了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生物技术专家评审组成员林健儿博士的关注,当时他正在进行河豚内脏製药研究,正为产品寻求稳定的原料供应。王丁奋敏锐地意识到,福建海产品众多,但开发利用率不高。香港上游的基础科研优势明显,但在中游的成果转化、下游的产业发展上存在短板;而内地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如果能开发“香港研发、福建产业化”的模式,就能实现双赢。于是在2023年,他促成了林健儿博士与公司的合作,目前已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海洋生物活性物提取技术,其中由林健儿博士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抗体新药在做临床批文报批的准备工作,计划在两年内开始临床实验。

  港团队主导研发 闽方实现产业化

  “借闽港合作机遇,去年我们在香港科创园成立了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并获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香港科研团队主导研发与实验工作,而福建公司则承担后期产业化的重任。”王丁奋说,产品配方和专利都注册在香港,由香港负责开拓全球市场,分销网络覆盖东南亚、欧美以及日韩等地区。

  在长太生物二楼,新落成2000平方米的生物研发製药中心呈现在记者眼前。据介绍,现场展示长太生物生产的一系列抗疲劳、抗衰老等保健品样品,预计今年12月将在内地和香港市场同步销售。未来,针对养殖产业,还将开发抗菌肽等产品,以取代抗生素,保障餐桌安全。展望未来,王丁奋颇有信心:“目前,我们的产品结构比例大致为食品占50%,保健品占30%,药品占20%。生物医药产业是值得深耕的蓝海市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因地制宜,提升保健品和药品的比重,努力培育出‘福建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

  长太生物展示了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链条。有港生感叹,闽港竟能达成如此契合的合作,实在令人惊讶。“这让我感觉,毕业后的选择都变得更加多元了,不仅可以选择留在香港发展,还可以将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带到其他需要我们的地方。”

  长太生物在福建的成功发展,可以为闽港两地科创合作提供参考。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吴致远建议,香港去年公布的施政报告指出,香港会进一步落实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同年底,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通知》,聚焦解决科创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短板。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闽企“走出去”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基础设施支持。福建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都可以与香港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共促闽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