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通篇贯穿改革开放,对港澳工作高度重视,强调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处处充满香港机遇。
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为国家引进商品、资本和技术,并将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传播到内地,为国家经济转型和大踏步前进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近日,多位权威学者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均表示,三中全会擘画的新阶段发展蓝图,涉及各领域各层面的全面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香港要乘势而上,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发挥独特优势,搭乘祖国内地扩大开放、经济腾飞的快车,加快推进由治及兴,再展宏图。\大公报记者 孙志北京报道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还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向大公报分析指出,《决定》通篇都贯穿着开放的要求,这两个“高水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是强调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就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这样一种开放新体制,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同国际上通用的规则、规制是一致的、对接的。
郑新立续指,中国要建设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决定》通篇都体现着开放的精神。因为如何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贯穿三中全会《决定》的,而无论是完善所有制体系,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外资企业发展,还是从宏观调控体系,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这一系列的改革都体现了开放的精神。
香港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回顾改革开放46年的历程,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郑新立表示,中国的开放首先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有利于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培养外向型企业。
“上世纪80年代,香港企业在珠三角地区搞加工贸易。深圳最初的出口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实现落地生根、转型升级,主要通过逐步扩大国内零部件供应,最终做到所有零部件和成品都在国内生产,提高了国内工业的制造水平。”郑新立还说,通过加工贸易,外资企业教会内地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如今,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一个出口大国。回顾成长的历程,是从对外开放开始,不断提高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郑新立指出,实行对外开放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要求国内必须形成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倒逼着国内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不管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必须平等竞争,在法律规则、要素获得、投资机会上都要公平。政府要从宏观管理上创造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仅在投资上,而且在整个要素市场上,都要形成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划、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可以说,对外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香港有条件有能力再立新功
“我国的开放是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地区,再到内陆中心城市这样一个梯次开放的格局,带动了中国经济由沿海到内地梯次发展的局面。”郑新立强调,对外开放不仅提高了国内的产业水平,而且增强了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的能力。现在对外投资规模已接近利用外资规模了,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1.0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1.1万亿元。
郑新立续指,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到海外承揽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对外开放提高了中国施工能力和制造业水平。我们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增长,形成了海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所以,对外开放对国内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中,特别是在推进制度型开放、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作为祖国内地与海外的‘超级联系人’,香港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