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习近平领航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2024-09-09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4年9月1日,天津一中教师在课堂上寄语学生,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新华社

  新华社9月8日发表题为《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纪实》的文章。文章表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风好扬帆,奋楫争先。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瞻远瞩 谋篇布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秋高气爽的时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的学子们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学校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向学生们展示着百年前的珍贵瞬间:山河破碎,一师的教育工作者依旧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救国图存。

  2024年3月,绵绵春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一席话语重心长:“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岁月奔湧,山河巨变,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传统绵延不绝,中国共产党人尊师重教的情怀一脉相承。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长途跋涉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就走进中益乡小学。在操场上同大家交谈,关心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深切的关怀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深邃思考。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着眼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握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纲举目张 步履铿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

  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8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1100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改革创新 征途如虹──“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强国必先强教。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芽在孩子们的心田。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