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发愤图强/“那时,整个中国核工业只是‘小学生’”

2024-09-24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世纪90年代,刚工作两年多的邢继被派往法国核电公司Framatorn设在深圳的现场技术部担任工程师。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核电设计图纸,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设计管理体系。那时,整个中国核工业都只是“小学生”──没有高标准的设计,装备制造水平也十分落后,甚至连符合法国技术要求的水泥、钢筋等基本材料都需要进口,核电人才的匮乏更是超出想像。运行核电站的核心技术人员是操纵员,中国最早一批核电站操纵员在法国受训每人所花的费用,相当于一般人体重的黄金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核电“黄金人”。

  伴随国际合作,大批中国核电人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埋头学习国外先进核电技术。有一次,邢继发现某个型号的转让技术资料不完整,便请对方项目经理来讨论如何补充完善,外方项目负责人却傲慢地说:“这很容易,让你们的工程师放下手中的铅笔打开复印机,就学会了。”意思是直接抄就行,没有必要弄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

  邢继意识到,“只是从国外买技术和设备,不可能掌握核电的核心技术,也不可能实现出口。”后来成为“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的刑继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建造一座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并管理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