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铭记历史/《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冀让香港观众产生共鸣

2024-10-06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里斯本丸”上盟军战俘后代与当年参与营救的林阿根老人亲切握手。左下图:方励(右)与当年参与营救盟军战俘的中国渔民林阿根(中)。右下图:《里斯本丸沉没》其中一张海报重现了当年中国渔民营救盟军战俘的场面。

  “这段历史的起点在香港,但可能很多香港市民都不知道。”为了重现二战期间在中国东极岛海域发生的“里斯本丸”事件,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制片人方励和团队辗转多国,查找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并通过150余位亲历者及后代的讲述,终于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继9月初在内地上映后,电影《里斯本丸沉没》9月28日宣布,代表中国内地报名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电影里的很多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史料数据都与香港有关,我觉得会让香港观众产生很大的共鸣。”方励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透露,目前有跟香港方面发行机构接洽,香港观众最晚将在明年4月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看到这部电影。\大公报记者 向芸

  料不迟于明年4月在港上映

  10年前,方励到东极岛为电影勘景,无意中从渔民处得知“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受好奇心和职业本能的驱使,方励决定寻找这艘船。

  2016年,方励带队在东极岛周边海域进行搜寻,一连数天一无所获,后来将搜寻范围往外扩展了400公里,终于搜到一艘大型沉船。第二年,方励带着更多设备前往东极岛,经过声呐成像与历史图纸的精细比对,确认那就是“里斯本丸”。

  “我想把这段历史‘抢救’下来”

  “有一天,我们准备撤离时正是黄昏,海上很安静,我突然想到脚下30多米的地方,有828个远离故土的年轻生命被埋葬,几乎被全世界遗忘了。”“他们是谁?发生了什么?”方励听说当年参与救人的渔民和幸存老兵都只剩一位(后来再寻访到另一位幸存者),都是90多岁高龄。“我就想去把这段历史‘抢救’下来,希望找到答案,也希望更多人看见这段历史。”

  最初方励只是打算做电视纪录片或者新闻资料片,但2018年第一次去英国群访后就改变了想法,“情感浓度特别大,那些故事太有冲击力、太让人心碎了。”于是他换了设备和摄影师,重新按照电影标准拍摄。

  在这部电影里,方励扮演了两个角色。首先是“寻访者”,带着大家去搜寻沉船、寻访亲历者和见证人、搜集资料。之后,方励开始“往后退”,成为“倾听者”,“没有表态、评论,只是倾听。”因此,他在访谈时不用台本、也不预设问题,“只是走进他们的家庭和情感,去跟他们共情、同频。”通过艰辛的“打捞”,那段残酷而苍白的历史,在影片中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第一批逃出来的战俘,用牺牲换来其他战友生的希望;卡斯伯森上尉在混乱中,组织大家有序撤离;船沉时,求生无望的战俘唱起《蒂珀雷里在远方》(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理乍得被俘后写信将妈妈托付给只有5岁的弟弟;罗恩.布鲁克斯和母亲在父亲遇难3年后,才收到他被俘期间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中国渔民“像一道光”,向战俘伸出救援之手;日军上岛搜捕时,中国渔民藏起伊文斯等3人,并辗转送到重庆……

  除对盟军幸存者、中国渔民及其后人的采访外,方励还想尽办法寻访到相关的日方和美方后人,最大程度地客观还原历史:美军潜艇机械师加菲尔德得知自己击沉的船上押解的是盟军战俘后,患上了战后创伤应激障碍。多年后他专门飞到英国参加幸存战俘聚会,痛哭着向大家致歉。

  “所有人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而“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的后人则丝毫不了解父亲的故事,只知道他服刑回国后,两年没有工作,整日唉声叹气,一天抽5包烟,最后因肺癌去世。方励说,他们获得的经田茂在香港军事法庭的庭审纪录显示,经田茂曾拒绝将战俘封在底仓,也想过把自己绑在船上一起沉没。

  “所有人都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方励看来,这是自己一生中做过最重要的事。重现这段历史“就像一场接力跑”:20年前英国历史学者托尼.班纳姆写下《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用文字开启第一棒,而方励记录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故事并呈现出来,“现在我要把第三棒交给观众,希望大家一起发声,让这个几乎‘沉没’的故事能够被世界听到。”英国记者曾问方励,关于“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为什么要由中国人来讲述?方励说,这是发生在中国家门口的事件,先辈是见证者、参与者、救助者,所以这段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来讲述,“30°13'44.42"N,122°45'31.14"E,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个坐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