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月26日,观众在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现场观看智能机器人演示。\新华社
从莲塘口岸驱车约30分钟,深圳龙岗神仙岭下,曾经一片偏僻荒草园地,而今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称“港中深”)的校园所在。从初创立到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办学十年,港中深创造了深港教育合作的“深圳速度”,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种子在深圳茁壮成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教育、深港合作办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典范。“包容才有‘全球命运共同体’,创新才有‘新质生产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表示,从一纸蓝图到如今的国际化大学,港中深的立校之本在于“融会创新”。面向未来,学校的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国际化一流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助推大湾区建设,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深圳报道
早前,在港中深礼文堂,百馀名院士、70多位大学校长到场为这所“年仅”10岁的年轻大学庆生,阵容之“豪华”,为内地大学罕见。从一纸蓝图到如今的国际化大学,徐扬生总结,学校的立校之本在于“融会创新”,关键在于包容和创新。具体到学校,需要包容不同的文化、制度、学生、民族、学科,以及在教师薪酬制度、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创新。
“学生永远是第一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在港中深,学生永远是第一位,教师是第二位,校长则排在最后。学生可以在校园偶遇教授一同閒聊,甚至邀请教授一起自习。徐扬生也经常邀请学生到校长府邸一同进餐,春天带领学生到田园春耕。
徐扬生常说,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某一专业的专才。传授专业知识之余,更要培养做人的精神、理念和原则。港中深沿袭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的全人培养模式,每个学生和教授除了在学院进行学术生活,同时会隶属一所书院,让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学生个体相遇,让更多的学生群体构建联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徐扬生举例指,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创业,除了技术,还需要融资,书院制下,可能他大学的宿舍室友就是学金融、搞投资的。他认为,学生时代接触的各个专业的人越多,以后发展的路上可以链接的资源也就越多。
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作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徐扬生认为,“不要担心机器越来越像人,要担心的是人越来越像机器。”从教育的角度,更要回归以人为本,培养有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独立学习思辨能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而对于科技创新,徐扬生认为,“一所学校如果不跟当地的经济、社会发生链接,社会为什么要支持你?我们的教授去到企业里,这就推动了学校跟社会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徐扬生表示,能够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大学,其机制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灵活的,能够汇聚人才的力量、科技界和高校的力量。“我们作为一所扎根深圳的高校,可以在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承担相应的工作。”建校以来,港中大(深圳)的科研积极服务产业,已开展横向合作超过200项,其中与华为、京东、腾讯等知名企业成立了26个联合实验室。此外,学校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项目超100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立项数量持续增长。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未来智能网络等重点研究领域,学校成立了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此外,学校采用“9+3”薪酬制度,教师每年拥有3个月的自由支配时间以承担科研项目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增进与社会、产业的交流,引导科研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