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华媒代表们近距离观察越王井。\大公报记者李紫妍摄
【大公报讯】记者李紫妍、田欣妍河源报道: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2024广东高质量发展采风团11月30日上午走进客家古邑河源市,在保存有广东省最完好的多个客家古民居的东源县仙坑村,深入百年围屋八角楼和四角楼,探寻传承千年的纯正客家文化,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龙川县佗城古镇,拜越王庙听赵佗定岭南的澎湃历史,观越王井荡漾千年的古井之波。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及当地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让五湖四海而来的华媒代表们频频感慨:这些客家建筑是对客家人民的审美和情感的生动展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世代承继。“古蹟不在大小,在于对文化的一脉传承。”
雕梁画栋、石砌古墙、深深镌刻的《客家公约》、层层递进又交叉相通的巧妙院落结构……参访过程中,《欧洲侨报》副总编姚轶华一直用镜头捕捉着仙坑村的种种文化细节,她表示:“这些民居建筑生动展现了客家人民的审美和情感追求,《客家公约》里面提到‘尊祖敬孝 明理修身’等文化,都是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
接着,华媒代表们来到龙川县的千年古镇佗城镇,寻岭南文化之源。这里至今仍保存秦时的越王井、明清时期的越王庙和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棚等120多处文物古蹟。《南亚在线》社长朱同景表示,当地客家的宗祠文化最让他印象深刻,在其中他看到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