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新华社
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11日通车试运营,再添“关键一横”,使港珠澳通道向西“拉直”,形成“香港──澳门──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中的港深极点、澳珠极点与珠江西岸、粤西地区连成一线,承东启西,方便港澳人士赴粤西工作生活和旅游。黄茅海跨海通道海上主桥可抵抗17级台风。
江门今后可直接把珠海高栏港作为家门口物流枢纽,加速融入与珠澳深港产业协作,大湾区资源要素将更快速地流动与整合、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能级跃升。
11日15时,随着连接珠海与江门的首辆大巴通过高栏港收费站,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通试运营。从澳门驾车前来的余女士告诉记者,听到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消息后,加上试运营初期暂免过桥费,便提早赶来“尝鲜”,今后珠港澳地区往返江门、粤西地区游玩与商务活动更加快捷了。
港人:进一步带火“港车北上”
香港居民吕小姐表示,之前从香港经港珠澳大桥到珠海金湾后,如果要到江门台山,需要北上绕道,先进入西部沿海高速,再通过崖门大桥跨越崖门水道,最后向南折返。“如今,经由黄茅海跨海通道,从珠海高栏港到江门台山变为跨海直达,车程由1小时缩减为30分钟以内。”她说,该跨海通道开通,将进一步带火“港车北上”。以后港人自驾通过这条港珠澳大桥西延线,到粤西工作和经商更加方便,新一轮“北上”旅游观光、休闲消费的热潮蓄势待发,催谷粤港澳地区出行“周末热”“节假日热”。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创新性采用“三塔两跨”独特设计、主塔高达85层楼高的“小蛮腰”造型的黄茅海大桥与高栏港大桥一起形成五座“小蛮腰”出海,以碧海游龙之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醒目地标。
江门研对接北都 发展绿色经济
总投资超130亿元人民币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全长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长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在粤港澳大湾区仅次于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该通道建设创下多个“首次”与“之最”,其中针对该通道地处珠江口西侧台风多发海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主桥的钢箱樑外侧设置了风嘴,中央上设水平的隔涡板,在连接箱下方设置了竖向的稳定板,在抗大风、抗台风的同时还能减小在中低风速下涡振的风险。”朱超说,首次开展了全桥涡振风洞试验,结果优于世界最严的涡振评价指标,还可以抵抗17级的台风。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还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满足施工全天候实时动态定位需求,实现了毫米级的长距离海中塔柱自动化变形监测,推动了国产单北斗设备及软件在跨海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适逢澳门回归25周年,港珠澳通道向西“拉直”,将澳门、香港至江门台山广海湾的行车里程缩短了18公里,形成了“香港──澳门──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极大地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将大湾区三大极点中的港深极点、澳珠极点与珠西、粤西连成一线,打通湾区核心区域向西辐射的强劲动脉。据悉,江门计划把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战略机遇,携手港澳规划建设“港澳科技产业滨海新城”,谋划建设“港邑绿色产业园”,承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成果转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黄茅海跨海通道海上主桥可抵抗17级台风。根据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气象部门把12级以上的热带风暴列为台风,其中12-13级为台风,14-15级为强台风,而16-17级为超强台风,近中心风力可高达60米/秒。17级台风风速每秒60米,一小时长驱约220公里,堪比动车时速。港珠澳大桥能抵抗16级台风,深中通道的深中大桥能抵御17级台风。
黄茅海跨海通道谱多个“首次”“之最”
抗台风
•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可抵抗17级台风
铺桥面
•环氧沥青混凝土钢桥面单次铺装面积和长度均创世界纪录
造桥墩
•中国高速公路桥梁首次应用整幅式TY型桥墩,研发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施工技术
超精密
•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攻克基于单北斗的跨海工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