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教育强国建设/内地中小学生 每天需要运动2小时

2025-01-21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纲要》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图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打篮球。\新华社

  随着“小胖墩”“小眼镜”的增多,青少年体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曾被认为是“副科”的体育课越来越被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对此,多位家长、学生在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乐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实,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这一政策定能得到有效实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北京报道

  今次发布的《纲要》再次明确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校园足球建设,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分学段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宪法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

  让孩子多见阳光 在阳光下多奔跑

  “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此前表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据了解,在全国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达1小时的基础上,2024年,北京、天津、辽宁等多地已开始推行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上课间休息以及上、下午各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我们每天在学校的运动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北京海淀区的初一学生刘同学告诉记者,运动是学习的调味剂,使人身心得到放松。“我感到EMO时,出去跑两圈,或者跳个操就能恢复。”

  家长:增强孩子体质 提高学习效率

  “我非常支持这个政策,孩子现在每天学习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活动时间,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得到放松,提高学习效率。”北京的中学生家长陆女士告诉记者,在家长看来,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让孩子们在寒假中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学校还组织同学每天打卡假期长跑活动,提倡亲子一起锻炼,这对家长而言也是一个健康动力。”

  然而,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对政策落实的担忧。他们担心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的现象,或遇到如师资不足、场地有限等困难,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江苏的中学生刘女士表示,希望政策得到切实落实,同时学校能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找到乐趣。

  据了解,目前内地的很多学校都在通过科学设计体育课程,不断丰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内容,不仅将足球、武术、篮球等传统项目纳入课程体系,还增加了花样跳绳、飞盘、软垒球、动感体操等新兴项目,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此外,不少地区致力打造“智慧操场”“AI课堂”等信息化体育课堂,建设数字体育教室,引入智能健身器材,借助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供数字与教学融合的趣味性运动场景、智能化训练指导和交互式测评反馈,推动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