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16典型案例 见证湾区融合加速

2025-01-24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如今广东企业出口产品经一次核查即可获发粤港两张碳标签证书。图为去年11月深圳高交会展出的一款机器人。\新华社

  23日,广东公布大湾区规则衔接第三批“成绩单”,大湾区“融合”正在加速。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在发布会上表示,第三批16个典型案例涵盖了要素跨境流动类3个,民生融合类3个,营商环境类5个,重大平台建设类5个。记者注意到,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打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今次公布的案例亦有不少涉及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比如粤港首次实现碳标签互认。\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广州报道

  粤港碳标签互认 促湾区市场一体化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林文表示,广东已经构建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机制。她解释称,如今,广东企业出口产品经一次核查即可获发粤港两张碳标签证书,实现大湾区碳标签互认。截至去年底,广东已有5家企业共5款产品成为内地首批获得粤港碳标签互认的产品。

  陈文表示,广东未来计划建立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试点建设粤港澳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互认,并先行先试地推动粤港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国际衔接与互认。

  成立MiC供港联盟 助港基建加速

  建筑领域亦见突破。惠州推动与香港组装合成建筑(MiC)产品标准互认,成立内地首个相关供港联盟,助力香港基建加速落地。记者了解到,供港联盟成立前,惠州供港MiC产品年产值仅为300万港元;而联盟成立后一年多,截至2024年11月,惠州累计相关供港产品已达35亿港元,促进大湾区建筑上下游产业合作进一步紧密。

  在跨境物流领域,粤港澳“跨境一锁”升级为“三地一锁计划”,将联通范围拓展至湖南、福建,打造出一条“一锁”联通“粤港澳闽湘”的跨境陆空联运通关快线。记者了解到,“跨境一锁”是内地和港澳海关通过使用同一把安全智能锁对跨境车辆开展途中监管,实现在对方口岸快速验放,有效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表示,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内地74个、香港13个、澳门4个清关点,显著提升了大湾区内外的物流效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省份的经贸往来。

  将聚焦要素跨境流动等领域衔接

  朱伟总结称,广东通过实施“湾区通”工程,已经探索形成了“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规则衔接行之有效的五种模式,包括立法创新模式、签订协议模式、创制通道模式、技术推动模式和集成示范模式。他指,接下来将聚焦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民生融合、重大合作平台等规则衔接重点领域,推动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告诉大公报,大湾区市场与标准一体化为香港检测认证行业带来了重要机遇。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亦认为,随着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香港检测认证中心也将为广东的技术型、科技型产品“出海”提供一个更高效的检测认证通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