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英歌舞 今年春节搜索量暴涨六倍

2025-02-14 05:02: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5年1月23日,在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塔馆英歌队队员和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街头表演英歌舞。 新华社

  豪迈的舞姿、激昂的鼓点、夸张的脸谱,被称为“最强气氛组”的英歌舞,近年来在海内外频频“出圈”:头插金花、戴红绸武冠、一身黑衣、手拿金蛇的“时迁”,伴随着半蹲前进、后空翻等动作,在队伍最前端杀出一条路,后方一众“好汉”,喊着统一口号前行……传统扮相加上阳刚的舞蹈,配合铿锵有力的呐喊声与锣鼓声,“中华战舞”看得观众们热血沸腾。2025年1月1日以来,“英歌舞”搜索量同比上涨582%。\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在汕头濠江区的珠浦文化广场,一群穿着统一的少女在锣鼓声中挥槌起舞,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展示着飒爽豪迈的舞姿。阵形伴随着鼓点不断变化,踏步声、叩棒声、喝叫声不绝于耳。

  另一边,学英歌舞的男孩们练习着批、削、砍、挑等武术动作,呈现出威猛阳刚之气。17岁的黄俊彦一个帅气的侧空翻出场,随即半蹲下身子滑步前进,黄黑相间的道具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将英歌舞中“时迁”负责探路和指挥的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舞蛇祈福 愿风调雨顺

  英歌舞是一种群众性舞蹈,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中心。据文献记载,英歌舞起源于明清时期,一曰“秧歌”,因“秧”的潮州话读音与“英”字颇相近,故逐渐演化为“英歌”。

  英歌舞主要取材于地方戏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术以及田间地头的务农动作,配以潮绣戏剧服装、潮州大锣鼓音乐。因既似土风,又似武舞,步法、身法、槌法、阵法独特,奔放热情,故被称为“中华战舞”。英歌舞在内容上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因此,英歌舞的领舞一般由扮演时迁的舞者担任。“时迁”在表演指挥时,手上会拿着一条蛇,在潮汕英歌舞中,蛇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舞者们通过展示对蛇的控制和驾驭,传达出勇敢和刚毅的精神。在潮汕地区,蛇被认为是带来好运与富贵的祥瑞之物,人们舞蛇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把英歌舞永远传承下去”

  从小看英歌舞长大的潮汕孩子,心中都有一个“英歌梦”。黄俊彦深深地被这种服饰鲜艳、音乐欢快、动作又充满力量的传统舞蹈所吸引,在小学时就加入了英歌舞训练的行列。如今,已有近7年英歌舞表演经验的黄俊彦,擅长扮演大刀关胜、阮小七等角色,而“时迁”是他最喜欢、付出了最多汗水的角色之一。

  “时迁需要完成空翻、侧空翻、舞蛇等动作,其中蛇步最难。”黄俊彦告诉大公报记者,蛇步难,难在手脚并用,需要同时配合做出各种舞蛇动作,很考验平衡力,“相较于其他角色,时迁的蛇步至少要学两三个月,才能达至手脚灵活性和平衡性的统一”。正在就读高中的黄俊彦,从未因课程紧张而放弃英歌舞的练习,相反,英歌舞训练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增加了他应对困难的勇气。

  “高考结束以后,我依然会加入英歌舞的队伍,向新队员传授自己的经验。”近年英歌舞频繁“出圈”,让黄俊彦有了更宏大的目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潮汕的英歌舞,也让更多海内外游客了解、喜欢英歌舞,“把潮汕英歌舞永远传承下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