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图为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在湖南益阳再生稻农场作业。\新华社
中共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其中,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AI)、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对大公报表示,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农业生产范式从“规模化”向“智能集约化”的战略转型。
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从6大方面提出30条措施,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文件提到,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25.1万架、防治作业面积26.7亿亩次,稳居全球首位。在无人机植保作业中,应用基于模糊控制的变量喷雾技术,可节约90%的水和50%的农药,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可持续性。”胡冰川说,“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要素的高阶跃迁,通过体系性变革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农业生产范式从“规模化”向“智能集约化”的战略转型。
胡冰川表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各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各地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创新机会。
为民企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文件强调要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胡冰川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有助于加速农业领域的创新生态建设,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晨向大公报表示,文件特别提出“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农业现代化,标志着农业科技发展从政府主导迈向市场化创新生态。这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可在智能农机、无人机、精准农业、农业AI等领域获得政策支持。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还将享受更完善的财政、金融扶持,包括农业专项金融债券、税收优惠等,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此外,农机装备的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农业的拓展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冰川表示,通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动老旧农机的更新换代,农业生产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专家热议“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
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怎么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在这个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农业生产力,因此,现代前沿科技的应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成“农业强国”。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
我们讲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的推动,还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乡村领域的应用,它不仅带来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是城乡居民需求端的反向驱动,从而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