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杭州六小龙进化路/“强脑科技”破障碍 智能接驳控义肢

2025-02-26 05:02: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意念”开启更多生命可能

  在2023年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徐佳玲用左臂穿戴的智能仿生手紧紧握住火炬,点燃主火炬圣火。这是全球首次由脑机接口智能仿生手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点燃圣火。

  “世界很大,我们的能力非常小。但我们希望用最好的技术守护最普通的人群,希望能够让中国2400万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杭州六小龙”之一、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表示,“很多时候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当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攻克的话,都会突破。”强脑科技希望以脑机技术,让残疾人士享受无“碍”生活,开启生命更多可能性。\大公报记者 王莉

  强脑科技公司:致力“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2012年,25岁的韩璧丞来到西雅图福瑞德哈金森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在这里得到了诺奖得主琳达.巴克“闻香识物”的灵感。2014年,他又前往哈佛大学学习神经科学,正式开启脑机接口研究之路。2015年,一批致力于脑机接口研究的中国留美学生成立强脑科技,成为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

  “当时实验室有位学生因为事故失去了右手,虽然安装了钩子,但还是非常不便。我们就想到脑机接口既然可以读到大脑信息,那能不能帮他做一个手,让他恢复正常生活。”韩璧丞回忆,当时那只手其实非常简陋,只能简单开和张,但那位同学却非常喜欢。同时,他们发现仅在中国就有2400多万肢体残疾人士,这也更坚定了强脑科技的研究方向。

  为采脑电 “一年洗了800多次头”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采集脑电,韩璧丞每天都亲自戴上复杂的设备进行测试。“做这个实验需要先洗头,再给头发上抹导电膏,做完实验又得洗头,一天两次实验就要洗四次头。一年的研究时间里我大概洗了800多次头。”

  2018年,韩璧丞带着团队回到中国,落户杭州,继续智能仿生手研究。“我们花了八年时间做手,因为手是脑机接口里面最难的。”韩璧丞介绍,从概念产生至今,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已经历5次大迭代,无数次小迭代。2020年,智能仿生手实现量产,成为全球首款实现直觉神经控制的量产智能义肢,同年还实现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强脑科技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融资超过2亿美金的脑机接口公司,与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同台竞争。

  Neuralink采用的是在大脑中植入脑机芯片的模式,被称为侵入式脑机接口,而强脑科技则采用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做开颅手术,把电极插进大脑,患者付出的代价更大。而我们的非侵入式技术不用开颅、风险更低,难点在于皮肤信号非常微弱,要不断突破传感器和算法能力,采集微弱的电信号‘翻译’人脑传达的运动意图,我们在采样电极材料的配方和结构设计上就经历了上千次迭代。”

  他表示,面对Neuralink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只有少数人有意愿和财力接受开颅手术;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市场,可能比侵入式脑机接口大无数倍。“我在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学习时,发现实验室里神经科学的样本量很小,使用人也很少,但这项技术能对人类产生非常大的变革作用。所以强脑科技的定位是关注真实世界影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