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正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将收入增长转化为消费升级的强劲动能。图为今年1月,人们在安徽芜湖一家酒店内享用团圆饭。\新华社
编者按
蛇行千里,跨越新程。2025年全国两会大幕拉开,即将释出的新政策不仅将助力“十四五”取得圆满收官,更为“十五五”做好谋划夯实基础。在过往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经济披荆斩棘,彰显韧性,活力满满,独具魅力。一处处重大基建拔地而起,一项项科研成就举世瞩目,一场场繁华盛景令人欣喜,一个个文化ID强势崛起。大公报今起推出《蛇行千里》系列专题,聚焦中国经济澎湃活力,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昨天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表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新型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优势,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的巨轮,从来都是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的。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经济的快速增长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居民收入的显著提升到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全球舞台上,中国以其独有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画卷。中国活力的背后,是五千年农耕文明淬炼的奋斗基因与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北京报道
“2024年,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趁着晚上时间做直播带货,每月五六千元(人民币,下同)进账。我先生也升了职,每月工资涨了一千多。”北京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们的小家庭收入增加约十万元。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与共同富裕战略引领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这一数据背后,是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机制创新与城乡协同发展的合力。
转型智能制造 提升生产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内地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馀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产业转型也带动了制造业人均工资提升。浙江宁波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生产线效率提升40%,员工技能培训覆盖率超90%,工人平均月薪从6000元增至8500元。
城乡协同发展 电商增势迅猛
近年来中国农村电商增势迅猛。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近13倍。2024年该数字进一步较上年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山东省青岛市灰埠村村民滕安告诉记者,2021年孩子毕业后回村做农村电商,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往全国,每年大概能收入40多万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显示,电商直播对于增加就业和收入有显著影响,直播场次每增加1%,相关总就业人数增加0.29%。2020年至2022年,产业带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直播电商增加4.1个百分点。
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头部民企总体规模稳步增长。全国工商联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41.9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22%;资产总额49.8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64%;税后淨利润1.6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7%。
加大科创力度 拓宽收入来源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托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举措。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央财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多次强调将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继续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等。全国31个省区市日前陆续召开的2025年地方两会上,多地政府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居民收入增长机制的核心在于将制度改革、技术创新与人的发展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后研究员郭寒冰表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就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就业增收的市场经济主体充分得到发展。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的新收入来源。还要充分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为经济持续稳步向好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