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2025全国两会 AI+机遇/深港创科协同 宜共建世界级AI生态

2025-03-09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右图:第二届香港国际创科展上,参观者在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展馆体验AI成像。\新华社;左图:伴随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千行百业广泛应用AI,深圳成果转化优势显著。图为深圳优必选公司开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实训。\新华社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等。伴随政策指引的加强以及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千行百业广泛应用AI,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与人工智能实现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曾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正在重塑各行各业,而香港作为连接全球的创新枢纽,是推动AI治理与合作的理想平台。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深港两地优势明显,高度互补。深圳擅长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香港强在基础研究和国际化,两地应更好地整合资源,携手唱好“双城记”,打造世界级AI生态。\大公报记者 郭若溪

  “香港在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并未缺席,而是通过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积极构建竞争力。”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人工智能资助计划委员会主席冼汉迪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香港正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各项发展举措。HKGAI V1大模型的发布,就是香港发力迈进人工智能“新赛道”的最好证明。

  从孵化到研发 深港科企“双向奔赴”

  为让香港在未来的AI竞赛中争取一个好位置,人工智能资助计划正有多个新申请项目正在陆续审批中,而数码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也计划今年进一步提升算力,此外计划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引导及助力香港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产业应用。

  2015年冬天,香港中文大学智能机器人方向博士、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卜夫在深圳创办公司,10年间一直专注于将AI技术在工业细分场景有效落地,在深港都设有技术研发中心。黄卜夫注意到,内地不少企业在产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都到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如腾讯、华为在港建设AI实验室;而不少香港科企如商汤科技则源于香港,成长在深圳等内地城市,深港颇有“双向奔赴”的意味。

  黄卜夫认为,在AI领域,深港各有长短板。香港发展AI长于国际人才及基础研究,所短是市场空间与产业需求有限,落地难。而深圳恰好相反,产业需求旺盛、市场庞大、成果转化优势显著,但缺少基础理论、原创算法、开源系统等,急需国际核心要素及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

  “合作共赢才是深港发展AI的正确方向。”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龚永德指出,大湾区的突出优势便是拥有极为完善的产业链。深圳汇聚大量制造专业人才,生产实力雄厚,物流体系完备。香港科企的一个创意想法,从试生产、正式生产,再到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均能够在大湾区内完成。

  冼汉迪亦表示,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短板如市场空间有限、算力资源不足等,实则为深港唱好“AI双城记”提供了合作契机。深港协同是基础研究和应用落地的完美结合,香港强在基础研究和国际化,深圳则擅长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两地AI发展路径是互补的。

  倡前海试点数据跨境流动

  要让深港协作真正发挥作用,冼汉迪提出,算力共享、数据流动和制度创新,是资源整合最重要的三个抓手,也正是深港正在努力的方向。他表示,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为港企及人才创造接轨香港的营商环境,使其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内地市场。如在前海开展场景化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并建立健全一般数据清单管理机制。对于经试点验证安全的场景化数据,将其纳入一般数据清单,允许清单内的数据类型在深港关联企业间自由流动。

  应用场景方面,冼汉迪提出,探索“AI+海关智慧监管”、“AI+无人船”等多个应用场景和合作模式,优势互补、生态共建,可以强化深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与互补性。“深港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AI生态。这不仅是对两地未来的投资,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的贡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