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落幕的全国两会,以如椽之笔勾勒出新时代发展蓝图,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使命也在政策经纬中显得愈发清晰──既是“一国两制”战略的实践典范,又是国家经济突围的战略支点。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字字珠玑的涉港内容,包括支持港澳“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的新表述,不仅为香港锚定全球化新坐标,更赋予其破解全球变局、服务国家所需的广阔舞台。这座东方明珠,正站在国家发展快车与全球变革浪潮的交汇点上,迎来多重机遇的叠加共振。
自2017年起,“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其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上的独特重要性。两会部署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将为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注入强劲动能。财政扩张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生态,香港可凭专业服务优势,参与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跨境合作的“真金白银”;消费提振的“民生杠杆”,将进一步激活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消费潜能,香港可将文旅资源、商业网络与内地消费升级需求深度对接,打造“国际游客入华第一站”与“国潮文化出海码头”的双向枢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新表述,显示大湾区这片热土已进一步升级为国家战略的“动力引擎”。若香港能通过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开发,实现与深圳河套、广州南沙等的要素对流,推动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创新的嬗变,则必将在服务“国之大者”的过程中实现区位价值的重构和跃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写入涉港表述,不仅为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锚定全球化新坐标,更以国家战略的高度赋予其突围变局、链接东西的使命担当。这一历史性部署,既是对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的战略升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接全球治理的关键落子。未来香港应充分发挥“双向开放”功能,既要做内地企业出海的“过渡桥”,更要当国际资本布局中国的“前哨站”;既要做“一国两制”制度创新的破冰者,更要当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对话的传译器。
可以说,两会政策的春风,让香港站在了“多重机遇”的叠加点上──向北,融入国家“内循环”动脉;向南,链动“一带一路”建设网络;向内,激活“引才育龙”的创新活力;向外,传递中华文明的现代语境。当值此时,香港需以破局之志、改革之勇、融合之智,回应时代叩问,交出满意答卷。
春山在望,前路可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一国两制”航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征程,注定要在大历史的坐标系中留下璀璨的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