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俄伊北京会晤成功举行。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向大公报表示,此次会晤所达成的成果有助于缓解当前美伊双方的紧张局势,推动伊核问题尽早复谈。
钱峰指出,特朗普向来主张对伊朗核问题采取“极限施压”的政策,但第二任期以来,他在伊核协议谈判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特朗普一方面公开向伊朗去信提议展开和谈,另一方面却又挥舞军事“大棒”,警告如果伊朗拒绝提议,美国可能会采取军事行动。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回应称,伊朗不会在霸凌和胁迫的情况下走上谈判桌。双方互不妥协的姿态客观上为当前伊朗核问题增添了火药味,也让国际社会各方担忧下步局势的发展。
“在这一时间节点,此次中俄伊选择了在北京进行会晤,并在《联合声明》中强调要坚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敦促避免采取升级局势的举动,包括制裁施压、武力威胁。鉴于中俄均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参与方,在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此,会谈和声明有助于缓解当前紧张局势,可成为‘润滑剂’为推动伊核问题尽早复谈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峰表示,考虑到2015年签署的伊核协议将于2025年10月到期,当前各当事方围绕伊核协议的较量正在展开,是谈是战、是稳是乱,未来局势发展充满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很强的紧迫性。此次三方北京会晤的举行以及联合声明达成的共识及解决思路,无疑是对国际社会向往和平、合作、稳定的一方的有力鼓舞,回应了国际社会对解决伊核问题的普遍期待。\大公报记者葛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