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电商黄牛/“现在想想,每一单都在坑消费者”

2025-03-16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茅台酒等商品往往也被黄牛用于炒卖。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商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推出了琳琅满目的补贴活动。然而,这些看似惠民的政策却催生了一群特殊的兼职黄牛。他们利用人海战术抢购补贴商品或票务,再转手倒卖牟利。记者潜伏在黄牛群里发现,一些人将其视为赚外快的“捷径”,却糊里糊涂地成为了违法分子。

  陈熙杰(化名)是南方一座三线城市的普通上班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觉得单调而拮据,尤其是每个月底信用卡账单寄来时,他总会盯着余额发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招募“兼职助手”,任务简单: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抢购限时补贴商品,再将商品或账号交给“上线”,就能赚取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的“劳务费”。“这不就是动动手指的事吗?又不偷不抢,能有什么问题?”陈熙杰起初这样安慰自己。

  第一次尝试后,陈熙杰赚了80元,相当于他一天的伙食费。尝到甜头后,他开始频繁接单,甚至拉了几个朋友一起入伙。然而,随着任务量的增加,陈熙杰发现自己抢购的商品被转手高价卖出。陈熙杰的内心开始矛盾。他并非没有道德底线,也曾在学校里学过“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可面对现实的诱惑,他一次次说服自己:“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大家都在做,我不做别人也会做。”于是,他一边自我安慰,一边继续接单。从最初的几单到后来的几十单,他的手速越来越快,收入也越来越多,但内心的不安却如影随形。

  不难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和兼职,实则是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游走。陈熙杰开始意识到:“一开始觉得自己没干什么大事,可现在想想,每一单都在帮黄牛占便宜、坑消费者,我自己也成了帮兇。”如今,他决定彻底退出这个圈子,虽然损失了外快,但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睡个安稳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