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深圳创业基地 港青逐梦首选站

2025-04-24 05:02: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深圳科创学院拥有约500名全职创业者和70个创业项目,这些人中有70%是在校大学生。图为创业团队的产品和创业青年、极动智能创新XPOLAR公司创始人陈聪一。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下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周边绿树上的黄灯渐次亮了起来。梦工场中央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几个咖啡店的遮阳伞幡被风吹动,数名年轻人在室外的咖啡座前工作、聊天,给人一种十分Chill的感觉。这是记者第一次到访这个港人北上创业的“首选站”,这里来往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班味”,在这么一片无拘无束的天空下,创业的灵感似乎更天马行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去年已迎来成立十周年,孵化出港澳及国际团队955个,团队融资更超40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文、图)

  已孵化近千个团队 融资超40亿元

  4月13日到20日,大公报记者跟随“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走访珠海、深圳和惠州,行程中走访了多个产业园区及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了解到湾区内地城市根据各自的差异化定位,为港澳青年提供了多元创业选择。不少港青创业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走出香港”。

  双向赋能 实现“香港研发+深圳制造”

  “其实我们现在站的这片地,原本是海。”同行的一位香港记者感慨。抬头望去,前海片区的玻璃幕墙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都市风貌,完全看不出这里原来是“填海新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内,不少港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餐厅早已落户,街角处还开设了不少风格各异的咖啡店。不久前梦工场还新开了一家书店,暖黄灯光自玻璃窗内透出,十分有文艺气息。

  “在梦工场创业有一种家的感觉,这里有很多香港年轻人,大家有很多机会坐下来一起喝杯咖啡,交流聊天。”来自香港的创业者、深圳市威视佰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玮,身穿一件印有“Google”字样的黑T恤,面对着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依然能松弛感十足地侃侃而谈。他的公司主要研发新型光谱视觉传感器及其配套算法,正通过AI算法赋能工业检测、农业分选等多个应用场景。公司目前香港员工占3成,有近20人。

  刘玮认为,香港拥有世界级研发资源和国际化视野,深圳则具备将技术快速产业化的完整生态。前海作为“超级联络人”,能低成本对接大湾区制造能力,实现“香港研发+深圳制造”的双向赋能。

  “只要有想法,就有人把草图变产品”

  在深圳科创学院,则有另外一番快节奏的创业氛围。

  “学院为年轻人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表示,“我们有共享工厂、有系统工程课程、有顶尖的供应链资源,还有全球众筹平台的直接对接人。”她介绍,“在这里,年轻人只要有想法和干劲,就有人帮他把一张草图做成产品,再推到世界市场。”

  深圳科创学院创业青年、极动智能创新XPOLAR公司创始人陈聪一坦言,对于青年创业者而言,最难的是三件事:“钱、供应链、产品定义。”他告诉记者,科创学院不仅有资金扶持,还有设备齐全的原型实验室,“一楼就能实现从激光切割、3D打印到打样的全过程,想法很快就可以变成现实。”

  于盈说,学院之所以能够支持这样的“硬件创业密集度”,离不开大湾区的科技供应链。“我们这边是硅谷迭代速度的10倍,成本却只有1/10”。另外就是庞大的工科人才储备。她说:“全国每年毕业生有1200万,40%是工科生,大湾区聚集了很多潜力人力。”

  在学院的70个团队中,也有不少创始人来自香港高校,包括港大、港科大、理大等。于盈观察到,香港青年往往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但在创业的“速度战”中,是否愿意“走出香港”,成为一大关键。

  “在深圳三天可以做一次迭代,香港可能三个月才走一步。”于盈坦言,香港青年要适应这种速度感和“狼性文化”并不容易。但她也强调:“在我们这里,没有老师打分,也没有学分,在这里创业不是为了交差,往往最后能‘闯出来’的是那些愿意不断试错、持续迭代的人。”

点击排行